首页>>城乡规划>>城乡>>城乡建设>>
强化评价成果运用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时间:2022-07-29 08:3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江苏沛县推动乡村建设走深走实侧记
□ 曹 科
2021年,沛县被列为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查找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沛县以此为契机,把乡村建设评价作为一次全方位的体检,强化落实评价成果的运用。2021年8月以来,建设实施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农房改善项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六大行动、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等一系列项目,着力解决乡村建设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规范农房建设
提升宜居品质
农房使用预制板比例高,部分存在墙体开裂变形的安全隐患,农房缺少特色等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也是沛县近年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农房是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沛县坚持人民至上,顺应农民需求,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为规范农房建设程序,2021年10月出台了《沛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沛县农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农村房屋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使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村庄设计与农房设计、建设、使用的行政程序管理,形成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联审联办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1980年以前建的农房改造改善,支持鼓励1981年至2000年所建农房的改善,对有安全隐患的优先改造。截至目前,3000余户、1万余人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通过加强村庄建设风貌把控,邀请知名设计团队、本地规划设计团队,对选址、建筑风格、房屋户型等进行系统规划、科学设计,注重融入汉文化元素,让沛县地域风貌彰显,实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规划、生态环境等有机融合。
2021年11月,49岁的鹿楼镇大朱集村村民宋永文,在千秋集农房改善项目中分到一套146平方米的新房,社区里宽阔干净的柏油路、典雅大方的小洋楼、翠绿整齐的绿化植被、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宋永文打量着自己的“新家”,满眼都是幸福。“新村环境很好,配套设施也齐全,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这辈子真没想到,真的很满意,原先住的老房子,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里土路的常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美。”宋永文说。
改善人居环境
扮靓村庄“容颜”
为解决评价报告中日常环境卫生管护需加强引导、部分村庄存在污水处理设施闲置的问题,沛县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以“百姓真正享受得到”为标准,聚焦群众所思所盼,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村村亮、庄庄绿、户户通、家家净、沟沟清、厕厕洁”六大行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今年年初以来,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创建40个,新建公厕90座,户厕整改达标19902户,农村生态河道整治76公里,拆除私搭乱建4.4万平方米,清理村内沟渠数量501公里,清除野广告10万余处。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收运处置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了以“简易化分类、长效化管理、实用化建设、生态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经济化运营”为主要特征的“六化模式”,探索推行农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提高到100%。分类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35套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和入户管网工程,对60个老旧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入户率已提高至60%。同时,对100户以下的村庄采取分散式处理和接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出水指标全部符合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标准。
每到闲暇时间,朱寨镇徐胡庄村村民徐宪德都会来到村里的休闲广场,在亭子里和村民说话聊天,好不热闹。“原来村里到处‘脏乱差’,现在变成‘美如画’。”徐宪德乐呵呵地说,经过环境整治,现在大伙儿每天看着美景,在村里散步聊天,别提有多惬意了。
补齐县城短板
丰富载体功能
针对评价报告中交通不够通畅、路网密度低、公共停车场少的问题,沛县着重从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角度出发,2021年12月启动了“停车便利化工程”。通过在主城区路牙石以上路面施划停车位,截止到今年7月,已累计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4300多个,非机动车停车标线6万多米,全力解决“停车难”问题。以构建“便捷通畅、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县城内部道路网络体系为导向,实施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工程7.9公里,总投资10.18亿元,着力打通骨干路,贯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畅通县城“微循环”。
以创建最美文化空间为目标,补强评价报告中文体设施较少的弱项,通过盘活存量建筑资源,在人流集中的学校、广场、游园、社区附近,建设33个广大市民触手可及的县城书房,倾力打造城区“10分钟阅读圈”和人性化、包容性文化空间,让公共阅读融入百姓生活,让广大市民沐浴满城书香,打造“爱阅之城”。
大力培育群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打通公共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在城区街头巷尾建设19个汉风小剧场,为本地梆子戏、荷叶落子、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提供舞台。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