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改管一体 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 张彩莉

  近年来,安徽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聚焦城市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居民说了算

  “小区改造前、改造中都征求了我们的意见,现在小区大变样,道路平坦了,路灯也亮了,居民活动场所也有了,真是太好了!”芜湖市弋江区瑞东园小区居民说。

  瑞东园小区历经多年风雨,楼栋外立面斑驳脱落、停车位紧张等问题日益显现,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2024年,小区被纳入芜湖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当时,大家听说小区要改造都特别激动,但很快就开始担心小区改造改不到大家心坎上。”小区居民说。

  “小区怎么改造,改造哪里,居民们说了算。”瑞东社区负责人说,他们按照“发现问题—快速响应—精准调节—跟踪反馈”的工作模式,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党委牵头成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委会以及施工方多方联动的“同心瑞东议事厅”平台,该平台前后共收到并处理了80项居民反映的问题,居民满意度达98%。

  滁州市琅琊区木材库小区改造时也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当地在改造过程中组建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改造专班,构建“党建+居民自治”工作机制,通过党员带头入户走访、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确保改造方向紧密贴合民生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调动小区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鼓励居民全程参与改造方案的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后期管理服务等重要节点,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里外”齐改善

  合肥市瑶海区文明大院小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小区的阳台栏杆出现了破损和风化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对雨污水管网、屋面防水、围墙、路灯、停车位等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初期,我们首先进行了样板施工,以确保质量,改造过程中,我们重视对住户阳台栏杆的拆除和更换,致力于解决居民的迫切问题。”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明大院小区是安徽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近些年,安徽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严把设计、施工、验收关口,重点实施管网更新、停车配套、加装电梯等“里子”工程,同步推进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改造,推动构建老旧小区改造全周期监督体系。从环境杂乱、停车位紧张,到外立面翻新、基础设施健全,一个个老旧小区“面子”“里子”齐改善,居民生活既舒心又幸福。

  改后“大家”管

  “老旧小区是今年1月改造完成的,目前处于后期维护管理阶段。一方面我们会做好日常工作,比如清扫落叶、引导车辆有序停放等,另一方面也会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做好相关服务。”马鞍山市雨山区平湖街道西苑社区负责人说。

  近些年,马鞍山市立足自身实际,借鉴沪苏浙经验做法,创新施工模式,引入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全链条参与改造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环节,构建“双甲方+闭环管理”模式。对改造项目实行“双甲方”管理模式,由市级统筹调度,属地街道、社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整体谋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督促街道社区做好项目的全程管理,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后谁来管的问题。

  天长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行房屋保险模式,针对老旧小区房屋可能面临的外墙脱落、渗漏、电梯故障等风险,设计保险产品,为居民提供风险保障,引入专业化企业,对改造后小区进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升“造血”能力,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成果长效化,真正做到让居民满意。

  为破解老旧小区改后管理难题,安徽将老旧小区改造与“皖美红色物业”建设紧密结合,创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鼓励通过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物业管理方式,推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居民切身利益,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皖美红色物业’建设等行动,搭建高效实用的居民沟通议事平台,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居住需求。”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推进绿地共享 开拓生态空间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