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从斑驳旧墙到艺术长廊
- 时间:2025-03-24 09:34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近日,原本略显陈旧的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210弄,悄然出现了十幅美丽的墙画,吸引了不少来往市民的目光。不仅如此,这里还增设了邮筒、可供休憩的长椅以及流动雨伞架等便民装置,成为一条可阅读、可休闲、可互动的艺术长廊。
四季流转中的街区叙事
漫步在新华路上,十幅主题鲜明的墙画串联起历史、当下与未来,为这条优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马路又添一景。
第一至第五面墙以四季为脉络,铺陈出新华路的诗意日常。第一面墙“210弄 遇见新华”以街区地图开篇,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新华路地标建筑与梧桐树影;第二面墙“新华之春”定格了绿意盎然的梧桐大道,可供休憩的长椅以及流动雨伞架巧妙融入画面,将艺术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第三面墙“新华之夏”透过蛋糕房的雕花窗棂,展现了一位长裙女孩的灵动身影,将海派建筑的历史感与市井烟火相融,描绘了新华路的夏日风情;第四面墙“新华之秋”以金灿灿的梧桐树和红色电话亭为焦点,营造出秋日浪漫,行人拿起墙上电话机装置的听筒便能触发梧桐落叶的音效;第五面墙“新华之冬”则通过灯光装置打造了一个冬日网红打卡点,温暖的灯光与“光终会撒在你身上”的寄语相呼应。
新华路不仅有美景,还有沉淀多年的人文气息。第六至第十面墙聚焦新华路街道的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第六面墙“美好210”以社区吉祥物小龙人“小灵”为主角,生动展示了居民共同制定的弄堂规约,体现了社区共治共享的活力与潜力;第八面墙“上海影城”复刻了影城的建筑外观,唤起人们对新华路电影文化的记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第十幅墙画由社区青少年儿童亲手绘制,传递绿色环保的理念……
多方共治破解难题
对于新华路的变化,不少居民都用一个词来形容——惊喜。据了解,紧邻邮局货物集运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长期面临环境杂乱、墙面斑驳的困扰。为此,相关部门以“微更新”为契机,联合新华路邮政支局等辖区单位,发动附近居民共同参与弄堂改造。“我们希望,墙画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成为社区共治的一个载体。”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画出真正受居民喜爱的墙画,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和专业设计团队一起深入调研,收集大家的“金点子”。有热心居民提议:“墙画不能只注重好看,得能互动、有温度。”最终,设计方案融合了四季打卡、弄堂规约、便民设施等创意。
施工过程中,还有不少居民自发“监工”。蒋先生每天下班都会仔细看看弄堂地面是否需要清理;70岁的王阿姨路过弄堂时,会主动帮工作人员递工具,她说:“看着自家门口的墙一天天变美,就像打扮自家孙女一样开心。”墙面防水处理、夜间照明安装等细节,均在居民议事会上反复推敲。3月初,大家期盼已久的弄堂画卷逐渐成形。
“故事永远画不完”
3月7日上午,新华路210弄格外热闹。社区少年儿童和辖区企业代表们手握画笔,一起在“垃圾分类”主题墙上勾勒出卡通地球的轮廓。
随着第十面墙画的完成,新华路邮政支局在墙前竖起了复古邮筒。“以后这里不仅能拍照打卡,还能寄出印有新华路主题元素的明信片。”新华路邮政支局负责人说。
工作人员介绍说,墙画完成后,将由社区居民和居委会一起担任“护画使者”,而共享雨伞、爱心座椅等“墙绘衍生服务”也将持续升级。正如参与第十幅墙画创作的小朋友凡凡所说:“新华路的故事永远画不完。”
从斑驳旧墙到艺术长廊,新华路210弄的蜕变,是一场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居民共创的生动实践。十幅墙画不仅是色彩的叠加,更是社区情感的黏合、治理智慧的沉淀。如今,这条百年街巷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梧桐树下”故事……
沪 轩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