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新闻中心>>
场景营城: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
- 时间:2021-11-22 08:59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吴 军 营立成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根本遵循。
近年来,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将场景营城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行动方略,进行了迈向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场景营城坚持以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协调作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作为发展本底、以开放作为鲜明特色、以共享作为价值取向,秉持美好生活和城市美学的追求,以场景思维重塑“人”“城”“产”之间的关系,从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再到营造城市,打造更高质量的新时代城市发展之路。
新发展理念对新时代城市发展
提出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更重、人民对城市发展的期许更多。新发展理念要求城市发展采用新方式、释放新潜能、服务新需求,实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新发展理念要求城市发展采用新方式。传统城市发展方式更多关注城市的扩大和量的积累,无序扩张城市规模、持续叠加城市功能、广泛吸纳各类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原有城市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要改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尤其需要转变城市发展逻辑,突出发展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把“人”放到城市工作的中心位置。因此,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重构城市发展思路,更加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重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生态环境和谐成为需要回应的重要问题。
新发展理念要求城市发展释放新潜能。进入城市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与人民美好生活联系更紧密的消费因素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与美好生活相关的美食、书店、咖啡馆、茶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等对城市发展的价值不断凸显;另一方面,城市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创意、创造,而不仅仅是诸如土地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一座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创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以及治理效能等。因此,只有更加创新、更加开放、更注重品质的新发展思维才能激活城市发展新潜能。
新发展理念要求城市发展服务新需求。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就意味着必须始终着眼广大市民真实而具体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多样化、复杂化、品质化,各式各样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在城市中,新的需求包含着对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的盼望、对更包容的社会关系与交往环境的向往、对更有品质的生活场所与城市空间的期待、对更平和安宁从容不迫的内在心态的追求。如何让广大市民能够享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如何让城市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这既是一个城市服务保障问题,也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因此,新的发展理念尤其重视共享、协调,强调发展的内在品质,这就要求着眼人民需求的高质量满足对城市发展提出要求。
场景营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
城市行动方略
面向新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采用新方式、释放新潜能、服务新需求的规定性,场景营城——以场景营造城市,以场景为抓手,以城市的全面营造为总体方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表达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式。具体来说,场景营城立足美好生活品质的场景重构、强调无限创新创意创造的空间集聚、突出文化消费潜能的情境激发、彰显公共空间的美学体验、形成应对市民深层次需求的城市机制,充分考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等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出了明确的城市行动方略。
场景营城是立足美好生活品质的场景重构。场景营城以场景为抓手,着眼新经济应用场景、消费场景、社区场景、公园场景等场景类型塑造,充分考虑城市社会成员的多样性、复杂性,让各类群体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与自身生活期许相匹配的场景设置,为每一个人提供宜居、舒适、愉悦的美好生活品质的构造物,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性和美学品质,实现生活美学和营城逻辑的交相辉映。
场景营城是强调无限创新创意创造的空间集聚。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要求不断寻求城市发展手段的变革和城市发展机制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灵感并不外在于城市,更不是从国外经验“移植”而来,而是城市生活中闪闪发光的一系列创新、创意与创造。因此,场景营城要求高度重视生产、生活、生态的创意与体验,将城市看成生产、生活、生态与梦想的大舞台,看成可以筑梦与圆梦的地方,只有将那些存在于舞台上、存在于梦想中、存在于理念中的好设计、好灵感呈现到现实生活中、展现在城市空间中、服务于幸福提升上,用场景营城贯彻新发展理念才有了有效抓手和可能性。
场景营城是突出文化消费潜能的情境激发。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积极挖掘消费动力、增进消费氛围,构建消费城市发展蓝图。在实践中,场景营城十分注重消费场景、消费体验与消费氛围的建构,一旦被场景所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便可能成为消费的动力。构建消费场景的手段机制很多,比如沉浸式体验、橱窗设计、展示式消费、消费环境营造等,通过这些场景营造,在更大的尺度内、以更人性化的表达来激发消费,促进城市发展。
场景营城是彰显公共空间的美学体验。过去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过于强调功利主义色彩,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商业价值而忽略人文艺术与社会价值。公共空间设计除了功能化的考虑,还需要美学和艺术化的理念,尤其是对于人本需求、社交需求和美学提升的重视。场景营城就是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与过去生活不一样的城市空间体验,这种城市空间体验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风格和美学内涵。
场景营城是应对市民深层次需求的城市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渐由生存和安全的低层次需求转向对社交和精神的更深层次需求。城市不仅要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更要帮助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摆脱压力束缚,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场景营城是一场文化实践,其目的就是要借助场所的再造、空间的形塑、情境的重构来解决精神与身体、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脱嵌”问题,让人们能够在场景中感知自我、释放自我、陶冶自我,在寻求身心放松与精神愉悦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机联结,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场景营城不仅营造城市,更要营造心灵、营造人。
以场景营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实践机制
场景概念集合了空间结构、商业价值、艺术、美学与人文氛围,是城市中多样设施、活动、服务与人群等构成的舒适物系统集成。以场景营造城市,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着眼公共视角,创新场景服务供给。场景营城的根本目标是助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将人本导向融入城市每个角落,以人本化的公共视角、服务导向,通过场景营造赋能公共空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宜居舒适性体验。在实践中,尤其要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出发点,从居民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和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人的创造性和技术的支撑有效结合,秉承公共视角,推进城市治理发展模式转变。以幸福生活需求为导向,追求有滋有味的生活方式,实现“人、城、境、业”的统一与协调。
坚持未来视角,创新场景业态布局。我们身处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加速发展的时代,新科技和新业态带来的变革正在渗透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场景营城始终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坚持前瞻视角,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营造全过程,引领超前布局新基础设施和服务形态,逐渐形成智能感知、智慧决策的城市发展场景。
立足体验视角,创新场景文化表达。场景的理念融合了一般性和具体性,它将一座城市不同地区的活动、人群和价值视为一个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同样强调城市内部地区间的差异。例如,人口结构、多元文化、消费特征、街区形态等因素,并将多样的区域文化特质视为场景营造的灵魂。因此,场景营城要突出差异、因地制宜,在战略层面加强总体策划和协同联动,根据地方既有的产业结构、文化特质、资源禀赋、消费结构,从生活的艺术化出发,通过空间构造和场景营造,形成不同感知体验的独特场景供给。
运用美学视角,彰显场景人文风韵。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美的创造、发现、分享的过程。因此,场景营城战略下的城市发展也力图回归生活美学的价值本源,展示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文化潜力,提升城市发展境界。场景的美学设计和人文厚度是其“聚人兴业”的关键:别出心裁的创意设计能引人注目,深刻厚重的人文风韵能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场景营城推动着以政府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活动转变为以美好生活为中心的场景营造与城市治理,不断增强城市宜居舒适性体验和美学品质。比如,通过改造老旧院落,营造社区生活新场景;通过美化街巷河道,营造自然生态新场景;根据本地文化历史打造特色街区,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把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为无限的场景舞台,一个个场景的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性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这是新发展阶段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创造社会生活新境界的新路径探索,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营城聚人”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