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从“将就”到“讲究”——贵州持续推进公厕提质升级观察
- 时间:2025-10-23 12:55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张霆郡
“以前的公厕又脏又臭,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不仅干净整洁,还有热水、纸巾,手机没电还能扫码充电,简直是星级洗手间!”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公园游玩的李女士,对公厕的变化赞不绝口。这正是贵州省以公厕升级为支点,深化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生动案例。今年以来,贵州省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在全省掀起一场让“方便之处”更便民的民生实践。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已建成600个文明公厕示范点,带动各地新建或改造城市公厕上千座,让“小公厕”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涵养文明风尚的民心工程。
一厕一策 一厕一景
让公厕成为城市文明新名片
贵阳市南明区下护国路,一座今年焕新投用的公厕格外引人注目。棕红色外墙与周边景致自然相融,弧形屋顶、弧形门搭配拼色玻璃的设计,褪去了传统公厕的刻板印象,常有人误以为是个打卡景观。这座“颜值”与“内涵”兼具的公厕,也是贵州省推进文明公厕建设、传递城市温度的细节和亮点。
贵州省聚焦大型赛会现场、网红街区等重点区域,遴选600座独立式公厕作为省级示范点,全面推行“五有”建设标准——文明如厕有氛围、便民服务有温度、厕内环境有改善、厕边场所有维护、日常管理有制度,以“小公厕”的提质,撬动“大文明”的升级,塑造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形象。
各地立足地域特色,推行“一厕一策”。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的盆景园卫生间,将独立冲水设计与生态景观巧妙融合,增设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满足特殊群体需求,更引入智慧大屏,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景区导览、VR(虚拟现实)漫游等一站式服务;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公厕,复刻明清建筑风格,青瓦飞檐与古城风貌无缝衔接,内部“文明如厕”文化墙讲述民俗非遗故事。此外,有的公厕融入苗绣、侗歌等民族元素打造“一厕一景”,有的靠智能感应、自动除臭实现无感化管理,有的增设休息区、急救设备——公厕已从单纯的“功能空间”,升级为传递温暖的“文明驿站”。
如今,600座省级示范公厕全部建成验收,如明珠般点缀在贵州的山水街巷间,成为展示贵州城乡新貌、治理水平与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
建得好 管得优
让“方便之处”成民生“幸福点”
公厕是城市文明的“直观窗口”,建设成效不仅在于硬件“建得好”,更取决于管理“管得优”。贵州省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系统性治理思维破解公厕管理难题。
在荔波县城,蓝底白字、标注中英日韩四语的“共享公厕”标识牌格外醒目。今年以来,黔南州荔波县创新推出“厕所共享开放联盟”行动,整合景区周边3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卫生间,借助电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构建起“15分钟如厕圈”服务网络。
在资源整合上,全省通过政策激励与引导,已有3090余座沿街商铺商场、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内部厕所向公众开放,有效缓解“如厕难”。在管理机制上,毕节市七星关区将公厕管理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网格员定期巡查,通过“文明随手拍”平台上报问题;平台自动派单,要求责任单位48小时内反馈整改,形成“群众监督—平台派单—部门整改—群众评价”的全链条机制。
监督更倒逼管理质效提升。组建暗访组,对全省4200余座次公厕开展随机抽查。黔南州都匀市某公园公厕无障碍通道被杂物堵塞的问题,经暗访发现后当日反馈、次日整改,管理单位同步被通报批评。截至目前,全省共发现并整改公厕问题3732个,整改率达98.4%,实现文明公厕“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