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公告>>

城市显韧性 发展添活力

——《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3》发布会走笔


  本报记者 孙思妍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召开会议,发布《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城市活力韧性”为主题、以“活力变化”为线索,对城市的“活力韧性”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城市活力提升路径和策略,以期为各城市、各行业决策者提供参考。

  中规院副院长杜宝东在致辞中表示,中规院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推出“中规智库”学术品牌,发布了关于城市通勤、“一带一路”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库报告,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智库咨询,为行业和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好综合服务。未来将借鉴先进经验、汇聚众家之长,系统思考和解决城市问题,不断提高《报告》的质量水平。

  近年来,城市的活力面临来自人口变化和疫情影响的双重挑战,如何保持城市的繁荣活力,已成为各个城市共同关注的话题。《报告》发布环节,中规院院长王凯指出,《报告》构建了人口“迁移偏好矩阵”和“活力恢复指数”两个新型“工具”,细致观察城市基本活力和功能活力,探求城市繁荣活力的基因密码。王凯总结了《报告》的主要结论:一是城市活力变化呈现区域差异,华东、华中地区城市综合活力整体增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城市综合活力有所回升;二是吸引青年人口是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青年人口流动性强,青年人口流入多的城市基本活力高;三是城市商务和休闲活力相辅相成,功能复合是保持城市活力的保障。“城市的繁荣活力终究是靠人,盘活既有空间资源、提升城市活力与品质,吸引人、留住人,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议题。秉持精细化的研究态度,精准施策、就业优先、改善民生,城市才有长久抵抗波动、恢复活力的能力。”王凯表示。

  学术交流环节,6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城市繁荣活力的不同视角作专题报告。

  中规院城市规划学术信息中心主任张永波结合《报告》内容,进一步解读了2023年城市基本活力观察和功能活力观察。观察人口迁移结构发现,青年是迁移人口中最活跃的群体,超特大城市是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吸引外来青年人口是保持城市基本活力的关键。观察人口迁移偏好发现,青年人口在求学、立业、安家的不同人生阶段,迁移偏好与城市的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不同功能因子具有差异化对应关系。从消费活力恢复指数来看,人的活力需求正在迭代升级,从基本的物质需求转向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需求,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出发,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区域和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围绕新阶段,提出区域间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和挑战,认为应通过区域均衡使区域“富起来”、通过区域路径突破使区域“强起来”;围绕新理念,提出应重点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和发展的关系角度理解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围绕新格局,提出应构建“全球—地区—国家—城市群内部”多层嵌套型价值链,建立区域发展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

  北京青年研究会会长邓希泉介绍了基于年龄群体的城市活力研究范式,指出青年是最富活力的群体,当前青年创意阶层化和新兴群体化正在影响城市的内生活力,分析了青年与城市关系的变迁及其对城市活力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包括青年人口锐减和城间流动将加大城市活力人口的不确定性,以及青年对城市情感要求提升与青年冲动性涌入或逃离城市将带来的不确定性。邓希泉认为,应通过推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和更好的青年发展政策,做好青年的引路人和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张琳以《县域生活服务消费发展研究》为题作报告,指出县域居民生活服务消费基础不断夯实、生活服务消费稳步提升,具体表现在:餐饮消费稳步回升,人均外出就餐频次显著增加;休闲娱乐消费多品类齐驱并进,人均消费金额快速提升;美业客单价位居前列,“小而美”细分品类需求凸显。张琳提出,未来应因地制宜优化县域生活服务供给结构,依托数字化服务提升县域生活服务供给质量,多措并举打造县域消费新场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裴韬表示,地理流、流空间是观察地理现象的新视角,当前流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城市活力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他介绍了地理流的内涵、模式和挖掘方法、流空间的概念和特征,结合研究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地理流是人、物体、能量、信息、资金等在地理位置间的流动,与空间分布互为因果;流空间分析的框架包括流要素概率分布、相关性与异质性、模式挖掘、尺度特征等方面;地理流的分析理论可以为空间规划提供新的工具。

  湖北省武汉市连续两年城市综合活力排名第一,中规院中部分院院长罗彦从4方面解析了武汉市的城市活力不断提升的原因。一是武汉市的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市场的角度看更具有竞争力;二是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本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教育高校数量多,众多企业在武汉市设立分部;三是街区等空间的提升促进了流动性的增强,包括开展各类展览、会议、文体活动,街区内新的商业空间高度集聚、活力明显提升;四是更多的政策支持,涉及大学生创业、住房等。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