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探索新时期古都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
- 时间:2022-12-22 09:03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孙思妍
12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22西安论坛于线上举办,该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名城学委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以“新时期古都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为主题。依托此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针对新时期古都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古都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建言献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伍江、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胡汉利、名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张广汉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雷鹏发表致辞,表示此次论坛为新时期古都的保护利用、技术支持和制度创新等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互鉴的平台,有助于探索保护传承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
5位专家学者围绕西安、北京等古都的保护规划实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等内容作主题报告。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鞠德东介绍了古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古都型名城的5个方面的主要特征,重点介绍了北京、洛阳和杭州三个古都各具特色的名城规划实践,表示应在保护中凸显古都型名城的价值和特质,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任云英从“天地人城”角度出发,阐释了古都西安的文化空间内涵及其文脉价值,认为西安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观和自然山水观等观念,是中华文明保护传承和文明互鉴之地。华侨大学教授王唯山以鼓浪屿、中山路、集美学村等厦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为例,提出应深化对保护多元化趋势的认识,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和功能活态利用传承。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磊表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是文物保护利用机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创新实践,起到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和科学保护的作用,名城保护工作也可以此为鉴,设立示范区或试验点进行推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常海青讲述了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包括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注重识别特色遗产、建立全方位保护传承创新路径等举措。
案例分享环节则邀请了7位专家学者对县城山水人文营建、传统聚落保护和数据支持下的名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副院长李小龙认为县城是本土山水人文营建的重要载体,把它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因发扬光大。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分院院长姜岩分享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演变的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在认知西安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价值为引领拓展保护视野,构建全时空、全要素整体保护格局。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主任规划师王军聚焦于西安外围的村镇聚落这一关键要素,提出按照“找出来—保下来—活起来”三个步骤探索传统聚落整体保护传承的经验,为古都留住乡愁。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军飞指出了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的资源数量丰富多样、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等特点,认为如何传承好历史城市的人居智慧、怎样探索形成区域协同保护体系等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郑建栋总结了陕西黄河流域文物内含的六条价值,包括周秦汉唐文明的核心物质载体、中西方农耕文明交流交融的关键物证和陕西在近代革命独特地位的实物见证等。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石会娟梳理了绥德县作为“红色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介绍疏蜀山和东门墕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街区功能互通互联、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彰显红色基因的建议。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三所所长徐慧君则用数据回答了西安古城“每天服务多少人”“实际住了多少人”“人是怎么流动的”等问题,表示应在古城保护更新过程中注重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人的生活需求。
此次论坛还设置了青年论坛环节,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青年学者通过不同视角、不同案例,交流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成果。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