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以城市更新行动大力促进消费提振

  □ 项松林 孙 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上处于中枢地位,既是刺激消费需求的主引擎,也是消费升级和场景创新的推进器,其作用主要通过“开发建设+城镇化”模式与存量优化的“运营+更新”模式实现。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4亿人、城镇化率67%,新型城镇化正进入存量时代的城市运营与城市更新的“下半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从“造城”到“更新”,标志着我国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不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或粗放的“大拆大建”,而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举措;不再是短期经济刺激的权宜之计,而是培育消费新动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固本之策。

  空间更新打造消费新场景

  城市更新以物理空间的更新改造为起点和基础。《意见》部署的主要任务,如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以及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等都涉及物理空间的更新改造。

  需要强调的是,物理空间更新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要通过空间形态的重塑,为城市结构优化、城市功能迭代奠定物质基础,为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活力激发提供系统性变革的支点。因而,在实践中,物理空间改造不仅旨在打造更好的物理场所,如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还旨在打造更新的生活场景与消费场域。

  例如,打造夜经济空间、创意市集、沉浸式文娱体验空间等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打造慢生活节奏、适老化改造、社区会客厅等消费场景吸引老龄人群;打造复合型社区中心整合托育、共享图书、小剧场等消费场景吸引家庭人群。

  功能出新释放消费新潜力

  《意见》明确提出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以“促进城市功能完善”为主要目标,这也表明城市更新必须重视功能“出”新,实现从“外观改造”向“内涵更新”的深层次转型。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将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确立为城市的4项基本功能。在数智时代,城市的功能更加复杂、更加多元、更加变动不居。因而,在实践中,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完善城市产业功能;要保护修复绿地绿廊,由“城中建园”转向“园中建城”,完善城市生态功能;要转向“投资于人”,补齐公共设施短板,解决群众居住服务供给问题,完善城市生活功能;要积淀文化元素魅力,挖掘人文特色,带动人文发展,完善城市人文功能;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安全功能。

  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各种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提升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协调性、包容性,引导产业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消费新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消费新生态;引导文化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增强消费市场的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与文化主体性,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引导技术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消费场景,创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虚实交融消费新模式。

  活力焕新培育消费新动能

  激发城市活力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任务。城市活力是城市生命力的核心表征,其本质是“人、城、产”在空间中的高效互动与持续进化。新时代城市更新要以“活力共生体”为核心目标,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同共振,形成自组织、自迭代的城市生态系统。

  在实践中,要通过产业空间场景化重构、消费空间分时化共享,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要落实落细“全龄友好”规划设计,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从“原子化个体”到“超级社区网络”,激发城市的社会活力;要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活化非遗传承,协同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激发城市的文化活力;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注重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城市,激发城市的生态活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活力激发消费活力与动能升级,如城市经济活力激发从“空间生产”到“空间消费”转型,让市民与游客在空间中“愿意停留、乐于互动、主动消费”,实现城市生命力与消费增长力的双赢。再比如,城市文化活力激发“文化认同”与“价值共创”,促进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共鸣。

  品质革新塑造消费新潮流

  城市更新的落脚点与最终归宿是通过空间重构、功能优化与价值升级,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质革新需要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从物质环境到精神需求、从空间品质到治理品质的全维度提升,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高品质生活圈。

  在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城市自然生态体系维护,按照“生态优先、系统修复、功能融合”的更新原则,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品质升级协同共生,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多元转化;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城市人文生态品质,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将数智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交通出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让高科技给高品质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适应居民从实物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要加快推动城市运维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以高品质场景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升级倒逼供给迭代,形成“空间—人—消费”的正向循环,使城市不仅仅是“功能容器”,更成为催生新消费趋势的“反应炉”,不断顺应居民服务消费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国际化等新趋势与新潮流。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