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提高园林绿地的可达性功能性人文性

  □ 汪广丰
 

  园林绿地是城市中可观可感可进入的绿色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是人民群众舒缓身心、放松解压的绿色港湾,对于全民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着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品质城市绿化空间,包括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公共空间林荫化、立体绿化等类型,应更加注重织补园林绿地空间体系、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务水平、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便捷可达、功能复合、诗意美好的园林活力空间,诠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点亮城市空间、装扮邻里街巷、浸润日常生活,增进邻里关系的和谐,重塑有温度的社群生活,让孩子可以在阳光下更多地运动、玩耍,让年轻人上下班路上既有春花秋叶随行,也有夏荫冬阳相伴,让老年人可以享有“出门”见绿、交友畅谈的晚年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

  提高园林绿地的可达性

  根据类型丰富的特点,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以口袋公园盘活存量空间,以城市绿道串联山水林园,以林荫步道推动绿色出行,完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让园林绿地成为便捷可达的生活空间。

  ●变“低效空间”为“活力场所”

  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积极推动闲置地、畸零地、高架桥下等存量空间盘活利用。加强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打开原本封闭的绿化隔离带、边侧绿带,植入林荫步道、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将灰色低效空间转变为绿色潜力空间,畅通片区慢行微循环。实施“林荫步道+”,将全线封闭绿化带改造为连续步行空间,提供漫步休闲场所。

  ●变“庭院深深”为“开放共享”

  对具备条件的单位逐步拆除围墙、开放庭院,通过优化衔接和设施织补,实现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以围墙的“减法”换公共空间的“加法”,促进“围墙内外”空间和功能的融合。

  ●变“园在城中”为“城在园中”

  在城市公园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聚焦居民需求和短板缺项,推动各地从建设综合公园转向建设家门口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优先向老城区、老旧小区等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区域布局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等,实现居民出门5~10分钟即有一片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编制口袋公园规划或建设指南,指导推进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布局的均衡完善。

  提高园林绿地的功能性

  根据园林绿地功能复合的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居民实际需求,营造开放活跃、内涵丰富的活力场景;加强与科教文卫等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实现功能的拓展提升;构建串联生态空间和生活场所的绿道及林荫路体系,营造畅行畅游、全龄友好的绿色出行环境。

  ●衔接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渠道听取社会声音和群众诉求。结合口袋公园、绿道等建设,采取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提供菜单式服务,充分征集周边居民对选址布局、设计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统筹落实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等要求。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音乐节、露营节等户外主题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活动需要。

  ●衔接城市公共功能空间

  对街头、转角等小微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在小区、幼儿园、学校、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场所周边建设口袋公园,实现与城市健身、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圈的衔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结合地铁换乘站点,合理布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及地铁站广场,满足群众停车、换乘等需求。

  ●衔接城市慢行系统

  依托城市慢行系统和河流、滨水等线性空间,建设城市绿道、林荫道,串联居住与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绿色通勤、亲近自然、健身游憩的生活步道。通过沿岸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将绿道和绿化活动场地融入居民生活圈,形成集游憩、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滨水绿道和生活步道。

  提高园林绿地的人文性

  根据园林绿地诗意人文的特点,尊重场地历史记忆,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园林绿地增添城市空间特色和文化品位;传承弘扬传统造园技艺,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建设具有美学特质和人文精神的当代园林精品;赋予园林绿地时代精神内涵,打造兼具文化传播、学习交流、科普教育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融合场地基底和记忆

  尊重场地条件,强调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的保护,形成特色风貌。落实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理念,推广应用适生植物,以近自然、低维护方式营造宜人景观环境。制定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加大对城市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利用,营造城市中季节斑斓的绿色碳汇空间。

  ●融合地域文化和特色

  对于有文化遗存、文化积淀的特定场所和记忆空间,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有机融入,提升设计水平,建设更多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气息的园林绿地精品。尊重场地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推进园林、景观与建筑、街道的融合,形成城市特色空间。

  ●融合时代特征和载体

  以活力空间为载体,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植入党建、文明创建、法治等元素,形成特色主题。设置休憩驿站、城市书房、花艺馆、轻食餐吧、互动体验馆等创意服务新兴产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激活空间活力。围绕文化主题设计建设,打造社群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