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凤鸣荆楚 话说长江文明——湖北省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一
- 时间:2025-04-21 09:01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本报记者 常 越
湖北省博物馆
从郧县先祖点燃长江文明的第一簇星火,到楚人立国丹阳拓土开疆;从青铜礼乐奏响华夏正声,到虎座鸟架鼓回响着楚韵华章的天问余音,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书写着灿烂历史长河中的恢弘篇章。坐落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文明方舟,它以建筑为骨、文物为脉,将长江流域百万年的人类史诗,汇聚成天地共鸣的灿烂长卷。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国家级综合博物馆,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
新旧两馆“合簠”——楚宫双阙对阳台
湖北省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这座融合科普工作与文物展览的新型场馆,成为荆楚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初啼。后几经演变合分,至1953年春,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1956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指示湖北省相关部门择址建馆。同年,湖北省博物馆迁于东湖之滨。1960年秋,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落成,楚地千年文明终获专属殿堂,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了馆名。
1987年,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作为湖北省“八五”期间重点项目获批并正式启动。在设计方案论证会上,专家认为,湖北省博物馆总体布局要以建筑群体和有特色、有新意的建筑外形取胜,要体现层台垒舍的楚国宫殿特色和古代楚国建筑的神韵,并由此奠定了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建设的基础。
1999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一期工程即编钟馆建成开馆。该馆是为“国宝”——曾侯乙编钟量身定做的专题展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古乐器演奏于一体的“编钟馆”。高耸的台基,宽敞的屋檐,覆斗式的大坡面屋顶,体现出楚文化“一台一基”的建筑特色,而华美光洁的现代装饰墙体和黑色塑钢屋面又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2007年10月18日,湖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楚文化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并免费开放试运行。湖北省博物馆建筑布局采用一主两翼的构图,以居中的综合馆为核心,以左侧的楚文化馆、右侧的编钟馆为两翼,形成中国传统的“品字形”布局。整个建筑群高度体现了“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楚国高台建筑格局和“楚宫双阙对阳台”的建筑风貌。
2021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开馆。新馆建筑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馆藏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簠”是古人盛放粮食的方形器皿,呈长方形,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由于老馆屋顶呈现梯形的形态,新馆与之相对应——采用倒梯形的几何形体,两者正好与簠的形态吻合。新老馆形体的组合在比例与尺度、界面与形态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从功能使用角度也是对簠的完美诠释。
踏入新馆,仰首望去,穹顶宛若璀璨星河——楚凤纹样和二十八星宿图交织缠绕,恰与下方阵列的曾侯乙编钟构成天地共鸣的仪式场,在光影中默然对望,这座东湖畔的文化圣殿,诉说着长江文明永不停息的史诗。
郧县人头骨化石——汉水之滨的远古回响
“方圆脸、眉弓突出、鼻梁挺拔、毛发茂密”,2024年12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奇观——世界上首次展示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复原相貌,而复原所依托的正是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这两尊化石承载的不仅是人类先祖跨越纪元的样貌,更见证着长江文明从蒙昧到辉煌的百万年征程。
1989年、1990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他们如同打开了岁月的封印,一段沉睡了百万年的人类历史自此被唤醒。经测定,两具头骨的主人生活于百万年前,分别是年龄约25岁至45岁的女性和男性,属于直立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人们根据化石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郧县人”。而历史总是充满巧合,在距第一具头骨化石发现的33年后(2022年5月18日),在同一地层再次惊现第3具(3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这也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的发现震动了中国的考古学界,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距今百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极其稀缺。在我国,只有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和蓝田人(距今120万年~160万年左右),而郧县人恰好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而且这一时间段正处于直立人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它的出土填补了东亚直立人在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之间的长时段演化空白,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虽然百万年前的郧县人还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记载下来,所幸大地厚泽,记录着万物经过的历程,通过展厅中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人类生存演化的壮烈图景。
逐水草而居,是人类早期的生存法则,在曲远河与汉江交汇的这片河谷地带,彼时气候温润、植被茂密、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犀牛、象、马、鹿这些食草动物便成了郧县人餐桌上的“常客”。
充沛的自然资源带来的足够丰富的食物,也让生活在汉江之畔的“郧县人”的大脑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的脑容量不仅超越晚其数十万年的北京人平均水平,更接近早期智人范畴。大脑的发育让他们有了简单的动手能力,以石击石打制石器便是这一时期古人类为数不多的创作。但正是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反哺给人更多的信心,助力他们去捕猎体型更大、速度更快的动物,因此他们的餐桌上偶尔也有豹子、剑齿虎等食肉动物。
但优越的生存环境并未消磨先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一些更勇敢的郧县人开始四处寻找同类的足迹,他们手握石器,沿着水源一步一步寻找着安全与富足的栖息地。除了郧县人遗址,湖北境内还发现了约99万年的梅铺直立人、约50万年的白龙洞直立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晚期智人和15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与学堂梁子遗址一样,大致位于“秦岭—汉水”流域东西向延展的地理条带上,如果把这些遗址都串起来,能够建立一个区域人类演化的序列,堪称人类演化的廊道。
遥远的先祖“郧县人”,以其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父源”与“母源”,而楚文化正是这双重文明基因孕育的集大成者。
虎座鸟架鼓——荆楚凤翔
“两只朱漆凤鸟踏虎而立,昂首向天的长喙衔着日月星辰,居中悬挂一面大鼓。”这件摄人心魄的器物,便是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虎座鸟架鼓。它是楚国的乐器,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但这样高大轩昂的凤鸟形象并非个例,楚地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织品中有着大量神秘生动的凤鸟形象,它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高贵的气度和蓬勃的活力,而这与传说中楚人的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有很大关系。
与中原崇拜龙不同,楚人崇拜凤凰。相传,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在远古部族中,祝融管辖祭祀和火,而凤鸟正是祝融的化身,因此楚人视凤为图腾和民族精神的表达,由此带来了楚人对于颜色的特殊偏好和喜爱,日中有火,火为赤色,所以楚人有尚赤之风,各地楚墓出土的漆器,黑底朱彩,绝少例外,虎座鸟架鼓便是如此。红黑交织的凤鸟至真、至善、至美,象征着美和对世俗力量的超越,而这背后则是楚人筚路蓝缕、凤凰涅槃的文明史诗。
虽然史书将楚人称为“南蛮”,但楚人却是来自华夏血脉的一支。楚人的先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屈原在《离骚》中就自豪地称“帝高阳之苗裔兮”,他们原本居住在河南省新郑市一带。但商王朝建立后,不断扩张势力,楚人的祖先像其他许多小部族一样,被迫离开故乡,向南迁徙。据《商颂·殷武》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说的就是商王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楚人,逼着他们和别的蛮族一样按时给商朝进贡。最终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楚人的祖先停留了下来。这是位于丘陵峡谷之中的一片开阔地带,人烟稀少,他们艰难地伐掉巨木,征服丘陵,开垦农田,在此休养生息。
虽然历经几百年的迁徙,但楚人仍然顽强地传递着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不敢忘记自己来自中原,无时无刻不想着返回中原,而这个重任落在了首领鬻熊身上。“楚”这个名称就是从鬻熊这儿来的。据楚国史书《楚居》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因难产而死,部落巫师用荆条把她的肚子缠好才下葬,后来为感念这位为家族延续付出生命的母亲,族人便以“楚”自称。自此,这片大地上迎来了一个专属的名称——荆楚大地。
到了商朝末年,周人共约伐商,这让楚人看到了重返中原的希望。鬻熊投奔周文王,成为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时守燎之人)。史书记载,他像儿子一样侍奉周文王,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周朝的册封,重返中原,他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周武王的封分大典中却没有楚国的名字,这让几百年尝尽艰辛的楚人倍感屈辱。直到多年后天下已经安定,周成王回顾祖先的创业史,念及鬻熊对先王的帮助,才册封鬻熊之孙熊绎一个最低的爵位——子爵,封地在丹阳,不足百里。公元前1042年,楚国正式建立,熊绎也成了楚国的开国之君。
今天看着展厅里的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数不尽的文物,或许人们很难想象刚刚诞生的楚国到底有多艰难。
公元前1037年,周成王在岐阳举行会盟,熊绎也在被邀请的诸侯之列。虽然是一国之主,但他却拿不出一身像样的行头。他乘坐柴车、身穿破衣,带着精心挑选的桃木弓、枣木箭、苞茅等贡品,风尘仆仆地穿越汉水、秦岭,前去镐京朝见周天子。《左传》中对楚国先辈们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有着生动的记载:“昔我先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共御王事。”
但楚人对周王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在大典开始时,身为“楚子”的熊绎却被拦在了殿外,只能和来参加朝贡、同属“夷狄”的北方鲜卑首领一起,在殿外守护朝会仪式象征的“火燎”(大火堆)。
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浇灭,在中原王朝的眼中,他们始终都是南蛮,而后来周昭王的南征更是伤了楚人的心,他们彻底明白了,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顺,并不能保护自己,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生存,“楚不服周”也自此公开化了,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
本栏目由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