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公共艺术助力城市更新

  □ 汪广丰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公共艺术概念与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种基于城市文化的文化创新。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的组成元素,也是艺术品,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不仅可观,而且可触、可感,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近与感知。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

  我国的城市转型发展正在步入“美学时代”,人们对“美的城市”的追求、对艺术化生存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要引擎。从最初被定位为城市环境的“装饰”和“填充”,到现在的营造城市空间、创造城市文化意象,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艺术,不仅会成为公共空间的标志物,还会成为凝结文化归属感的重要象征。公共艺术集中体现社会整体文化价值,又包含着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经验属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走向美学时代的重要载体,可以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誉度、满足人民群众艺术审美和创新需求,也激发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和社区的热情。

  新时期城市环境需求将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城市自身开始将艺术和美作为目标。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表达对社会发展的特定思考。更多关注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等一系列外部问题,有助于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促进文化繁荣。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为城市文化发展开拓新视野、提出新标准。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环境,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的环境营造,是展演、节日庆典、城市故事偶发或派生的催化剂。

  公共艺术是植入城市的文化“种子”,大众是公共艺术“萌发”“生长”过程的参与者。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

  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很多国家愈发重视通过公共艺术彰显城市活力。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城市整体设计的关键作用,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艺术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也日益增多。

  20余年来,公共艺术在我国经历了被接受、去探讨、再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外部形态到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衍生出众多符合社会诉求、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类型、新方式。

  从最初的建筑、园艺、水体、雕塑、壁画等常见类型,到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光电焰火等新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不断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创新变化,并出现在大型节庆、广场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中,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综合性、开放性、前沿性艺术门类。

  随着城市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公共艺术充分发挥着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公共艺术发展纳入城市规划与产业创新发展之中。

  当前,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这为城市设计和公共艺术融合发展带来新契机。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更新,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融入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品位。

  但是,目前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与城市文化的贴合并不尽如人意,公共艺术作品存在千篇一律、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简单拼贴和复制等问题。

  提高公共艺术品位的思考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共艺术应以开放的文化姿态营造城市、激活城市、助力城市发展,强化地域识别性和互动参与性,将公共空间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场域,成为集艺术、公共文化、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于一身的新型艺术载体。

  ● 美化城市公共设施,延续城市文脉。

  公共设施是城市美学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在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资源、梳理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运用到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

  例如杭州市地处江南水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其城市色调以淡雅的低饱和度色彩为主,力求体现水墨画般的韵味。城市部分标识融入西湖、钱塘江等代表性图案元素,以精妙的现代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魅力流淌于每一条街道。

  ● 融入社区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美好的社区生活,不仅在于人居环境美化,还在于人们精神生活富足,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艺术活动作为以艺术联结人与城市的一种有效方式,往往由艺术家发起,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促进人际互动,加强社群凝聚力,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利用闲置空间创新打造“胡同花草堂”,收集废弃容器作为花盆,鼓励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活动增进交流。随着居民参与度日益提升,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社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一艺术实践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提供了新方案。

  又如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高校师生团队走入社区,与居民深度交流,用艺术方式记录百姓故事,通过手绘等艺术手段改造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使艺术真正服务大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种艺术活动的开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为闲置的社区空间注入文化活力,使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再只是艺术家,而是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居民。

  ● 美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开展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标识设计等,更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艺术名片”。

  公共光影艺术灯光秀以灵活的表达方式、现代化的审美,成为讲述城市故事、彰显城市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杭州G20峰会期间的钱江新城灯光秀,配合大型音乐、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建筑等元素,呈现一幅幅具有“中国气派、江南韵味”的画卷。

  又如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办期间的灯光秀,以全城联动的方式将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打造得流光溢彩,不仅展示了新时代青岛城市发展的影像,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塑山海景观、展历史建筑、显城市肌理、创文化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内多个城市也以各具特色的灯光秀,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领域的辉煌成就,重温重大时刻,展现神州气象,书写中国篇章,增添国庆气氛。

  ● 搭建公众与城市对话的桥梁。

  现在,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越来越注重对地域文化历史的挖掘。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其提炼、放大,可以提升地区知名度、强化人们记忆。

  公共艺术品《北京·记忆》位于北京市地铁八号线南锣鼓巷站站厅层。作为北京地铁线网的重要站点,其公共艺术创作必然要彰显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重现北京记忆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的延展价值,让作品讲述城市动人故事,传承城市创新精神,绽放城市友善表情。

  根据上海市地铁公共艺术整体规划方案,上海将在22座地铁站点建立艺术展示橱窗、展位,360座车站内各出入口和通道、约3000节地铁车厢,都将成为展示公共艺术的综合空间。据悉,利用每天有数百万人流动的地铁空间,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留住城市记忆,已成为上海的一项重点工作。

  长春市地铁一匡街站内的大型壁画《工业记忆》,将齿轮、转轴、管道等工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机械元素加以组合、重构,辅以长春工业机械制造史,向来往的行人讲述着工业留给这座城市的珍贵印记。

  用艺术作品巧妙诠释地铁站点所在地的文化底蕴,将地铁站转化为小型展馆,让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使人们进入地铁站时,就能通过具有独特文化气质与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了解该地的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

  作者为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