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保护地名文化遗产需铺就法治化进阶道路

  “六朝古都”南京日前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贤街、乌衣巷、朱雀桥等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的地名被列入其中。截至目前,南京已评定210条市级地名文化遗产,涵盖古城、古镇、古村落、街路巷、古桥梁5类。

  曾经,“洋地名”在各大城市广为流行,地名“任性”命名、更名现象也风行一时。基于此,各地纷纷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遏制地名“大洋怪重”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际上,地名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标注位置上,更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情感,所包含的象征意味、心理暗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换言之,相对于地名的功能性,其各自的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名不仅仅表示位置,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因此,判断一个地名是否可取、是否合适,除了要看其创意是否新颖之外,更应注重其是否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是否与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是否进行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此前出现的地名“大洋怪重”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立法滞后。原《地名管理条例》自1986年颁布以来实施了30余年,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范围和内容较窄、程序规定较为原则、监管措施缺失等问题。

  为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2022年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对进一步优化地名环境、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更好地传承保护地名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整治地名“大洋怪重”现象起到了法治保障作用。

  可见,保护地名文化遗产,需要铺就法治化进阶道路。依法规范地名管理,能节约城市管理成本,能使地名成为人们的心灵图腾,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挖掘当地历史文化。

  通过修法明确命名权主体,明确命名和更名审批程序,丰富和完善地名管理机关监督和管理的方式,形成地名领域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实现地名管理的法治化。

  同时,应明确违反法规的惩罚方式,对非法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戒。比如,加大擅自更改地名的处罚力度,维护地名的合法性、统一性和文化性,使地名真正成为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成为构成地方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连洲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