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关于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思考

  □ 王 军 丁俊翔 张艺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展现新面貌、跨上新台阶。然而,当前部分城市仍存在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遗产不普查、不申报、不认定、不维护的现象,导致部分体现中华文明重要历程的文化遗产长期缺乏有效保护,影响了中国故事的完整讲述。如何系统、完整地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是新时期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议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当关注以下3方面:

  保护传承体系要尊重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发展演化规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周代建立了包括坛壝、岳镇海渎、都邑等在内的礼乐体系。秦汉以后,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千百年来,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九州共贯、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中国城乡聚落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城镇建设活动在遵循礼制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因此,保护传承体系应当从时间、空间、文化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脉络特征和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和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识别多样化的文化区域、文化谱系,构建体现不同层次文化脉络和要素关联的整体格局,完整清晰地展示5000多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积淀,全面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

  保护传承体系要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保护传承体系是各区域、各类型、各时期的保护对象的集成,既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地段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也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单体遗产,还包括老地名、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保护传承体系不仅是将既有保护名录进行简单汇总,更要通过文化挖掘,识别更多的潜在资源,尤其将中华文化重要符号或在人民心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遗产纳入保护体系。比如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历史上屡毁屡建,但却始终承载着中国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化意境。青海省玉树市的康巴艺术中心等建筑都是震后重建的,年代并不久远,却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见证,是中国之治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这些遗存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应当纳入保护传承体系。

  保护传承体系要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协同有序。要塑造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协同有序的多层级保护管理框架。全国保护传承体系要厘清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清单,形成保护名录和空间分布图,确定总体任务、整体布局和保障措施,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层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实施。省级行政单元是中华文明“天下一体”整体秩序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具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并存的历史地理格局特征,省级保护传承体系要承上启下,传达和细化全国保护传承体系的要求,同时结合本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遗存分布等因素构建省域保护传承总体格局,推进省级各类保护对象的认定和公布。市县要落实属地责任,做好保护实施管理工作。

  总之,构建保护传承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城镇营建规律、文化传承等多个视角开展关联性、系统性研究,需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弥补以往保护工作中多关注单个遗存的不足,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科学方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王军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兼二所所长,丁俊翔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工程师,张艺缤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助理工程师)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