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新闻中心>>
重庆南岸三条老街的故事
- 时间:2022-06-09 09:17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李 勇 刘恩黎
老街旧巷,正如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街头巷尾沧桑间的生机,如何越千百年依然温暖可亲?在重庆南岸区,市井烟火与城市文脉,文化赓续与创意营建,可以在3条老街的一砖一石间编织出共荣共生的斑斓画卷。老街不老,永是更新,这里是如何让城市旧时光成功还原的呢?
历史在这里流淌
唐代陶俑、元代执壶、清冰梅青花罐、民国放映机、上海牌老式收音机……“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来收集的老物件。”重庆龙门浩产业有限公司的吴言介绍道。
在这家企业和地方政府携手打造的里外巷子城市记忆馆内,每件展品都凝聚了一段历史,让游客们得以领略重庆不同年代的文化底蕴。
龙门浩老街位于重庆南滨路中段滨江景观带,前瞰远岫、背倚南山,自古是重庆文人墨客雅集的去处,北宋文豪苏轼行舟过此,为附近渔村取名“龙门浩”,老街也由此得名。
漫步老街,在众多商业楼宇中藏着一座古意盎然的穿斗式建筑——龙门书院。这处庋藏1200余本书籍的所在,为一片热闹红尘平添几分雅致的人文气息。吴言介绍,这里也是南岸区图书馆文史分馆,读者在此可品读小憩,也可随意借阅书院藏书。
“这是我们特意辟出的公共文化空间。”南岸区委宣传部部长包茹华说,老街也可丰富人们的精神体验。
城市记忆馆和龙门书院蕴藏的历史风韵,正是今日龙门浩老街珍重的底色。在文物修复匠师努力下,老街以各地收集而来的160万块旧砖、40万片旧瓦、3万吨旧条石完成修缮,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等元素点缀其间,数百年山城历史,复又悠悠流动起来。
岁月中的烟火生活
在号称重庆主城“肺叶”的南山风景区,循古道拾级而上,幽深僻静的山林间可以见到一条独具巴渝特色的老街——黄桷垭老街。
老街始于唐朝、盛于明清,自古便是商旅来往渝黔、渝桂、渝滇的重要一站。如今,马帮铃声虽已逝去,众多清代至民国修造的民居留存至今,旧年时光也在此凝聚。
“传统秘方、风味独特、自产自销。”老街居民吴素珍向游人热情兜售自家制作的咸菜,身后便是她居住的三层吊脚小楼,一眼望去,是百余年的清幽。
“之前一下雨就漏水,厨房的泥墙还垮过。”83岁的吴素珍说道,自己在黄桷垭老街生活了60多年,倒有50年要为房子担心。而今政府悉心改造老街,房子幸得修缮,老人与老屋的相守,有了一个舒适的结局。
在“一”字型老街的中央坐落着一栋围合式建筑,内部雕梁画栋、气派不凡。“这是当地名人,名列‘重庆五老’的李奎安先生的故居,是老街的‘镇街之宝’。”据南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保护性修缮,李奎安故居的一步一景得以重现,老街繁华过往的诸多印痕,引人流连。
这条600米长的黄桷垭老街,曾经有多达175栋建筑属于CD级危房,下雨一片泥淖,暑日火警频发。为了留住老街“一栋一景致,一栋一故事”的风采,南岸区的城市更新在黄桷垭格外下了绣花功夫。除了李奎安故居,三毛故居、贵州商会馆、涂山瓷铺等老宅也都“焕然一旧”,当代艺术区等景点的兴建,让古今建筑美学在老街融通一体。
沿街叫卖的老人、穿梭奔跑的孩童、攀谈热络的街坊邻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老街老巷不可或缺的部分。”包茹华说,老街秉持变拆为留的改造理念,让老住户安居乐业,更留住了人来人往间的市井温情,让这条千年老街的烟火气渐渐苏醒。
当历史拥抱创意潮流
登临弹子石老街两江汇观景台,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雄浑景象尽收眼底。
弹子石老街曾是西南地区著名的水陆埠口,历史上百贾交会,万商云集,有着“重庆外滩”的美誉。今天,这条老街依托在地文化遗产,尝试在往昔与未来的持续互动中走出一条多元化商业振兴的道路,成为重庆堪与洪崖洞、磁器口比肩的活力商圈。
走入老街,一座大型树屋映入眼帘,原来是家特色纸坊。纸台灯、纸折扇、毛边纸笔记本……琳琅满目的纸制文创产品在别具创意的灯光映照下,格外令人不忍释手。
“我们以东巴纸品为主题。”店内负责人介绍说,东巴纸制作工艺已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纸具有抗蛀、防水、保存时间长的优点,古人赞为“纸寿千年”。
个性化的文创商店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张文静说,相比千店一面的连锁商城,这样的非遗文创小铺产品设计新颖动人,又潮又有趣,格外有意思。
重庆杜莎夫人蜡像馆是中国西南地区首家蜡像馆,同样也是老街内的明星店铺。上下两层的主题展馆包含八大主题,可给观者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蜡像馆工作人员刘颖表示,作为全球知名的蜡像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有着严格的选址要求,弹子石老街寓人文气息于商业节奏的氛围,正符合蜡像馆的期待。
文化氛围,有赖于创新活水。2018年以来,弹子石老街先后举办了长嘉汇国际戏剧节、迎春灯会、老街故事荟等30余场节庆活动,以节兴街。
南岸区区长王茂春说,三条老街就是一段山城往事,希望通过老街的改造实现城市建筑、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让老街旧巷更好融入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菏泽延伸广度深度推进小区蝶变升级
下一篇:“四步走”推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