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新闻中心>>

管控街道风貌 展现城市特色

  □ 吴锦海

  街道风貌在城市生活中非常重要,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街道风貌按照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主导的两大类型。不同类型的产生,除了设计师的设计蓝图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对街道的长期维护管理。有效的管控制度可以维持街道的有机更新。街道的管控制度不仅指街道风貌的管控条例,还包括街道风貌的管理机构、影响街道风貌的各类设施的产权归属、街道风貌管理成本等因素。

  街道风貌的构成要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外观即使看起来千篇一律,但是一旦走进城市的街道,就会发现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这独特的个性首先通过街道的风貌最直观地展现出来,所以街道风貌影响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是一个地方的标志。

  街道是指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立面是指建筑物各个方向的设计要素组成。街道立面是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包括城市街道建筑立面、道路及其附属物及沿道空间三部分闭合的三维表面。

  街道风貌是指街道立面所形成的视觉环境,也就是街道两侧之间的闭合空间、街道两侧建筑立面、道路表面以及附属物所构成的画面,包括建筑立面、建筑构件(遮阳板、雨棚、空调、管道等)、地面铺装、地面附件(路灯、管线、垃圾桶等)等要素。街道风貌视觉画面的改变在于构成街道风貌画面的要素比重的改变。

  将街道的构成要素——建筑立面、建筑构件(遮阳板、雨棚、空调、管道等)、地面铺装、地面附件(路灯、管线、垃圾桶等)逐一分离出来,按照要素的控制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设计要素和自生要素。

  设计要素是指街道风貌中那些经过设计师统一规划设计的要素,包括建筑本来外观的立面形态(建筑风格、色彩、高度)和地面铺装,由设计师设计与街道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的遮阳板、雨棚、空调等建筑构件也是设计要素。

  自生要素是指街道风貌中由居民或他人按照自我意愿自行改造的、与街道原有风格不一致的要素,包括未经统一设计、风格不协调的遮阳板、雨棚、空调、广告牌、水管等建筑构件以及改变色彩、改造构造等造成街道风貌改变的要素。街道风貌的不同在于构成街道风貌画面的要素比重的不同。

  街道风貌的分类情况

  街道的分类很多,有各种分类主题,包括交通速度、出行距离、目的地情况、战略职能、交通循环性与通达性等,然而从街道风貌角度对街道类型的划分却没有那么细致。

  以设计要素和自生要素作为划分主体,这两种要素按照不同比例组合构成街道画面划分街道类型。以设计要素占主导的风貌叫“第一次轮廓线”街道风貌;那些未经过设计,由居民按照自主意愿添加在街道组成的街道风貌叫“第二次轮廓线”街道风貌。

  以“第一次轮廓线”为主导的街道风貌表现为以设计要素为主体,基本没有自生要素,街道两侧建筑物原本的外立面附件设施能够与建筑风格相协调,不影响建筑物原本的外立面风格,同时地面铺装以及地上管线等能很好地与建筑物协调。这种类型的街道风貌往往在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看到。

  “第二次轮廓线”主导的街道风貌表现为自生要素占主体,没有经过统一设计的广告牌、雨棚、管道等建筑构件成为街道风貌的视觉主体,街道的设计要素在视觉中占比很小,甚至于基本看不到街道的设计要素,这种街道风貌往往在大城市的繁荣商业街中出现。

  根据设计要素和自生要素占视觉主体的比重不同,街道的“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的界线也难以清楚界定。我国大多数城市街道风貌是“第一次轮廓线”主导与“第二次轮廓线”主导之间难以清楚界定的“准第二次轮廓线”风貌形象。

  不同街道风貌的形成原因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仅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更需要制度的规范。街道设计建设完成后,如果没有规范,每个居民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利益需求进行改造,加总起来整条街道就杂乱无章了。

  我国对于街道风貌的管控有一系列法律规范。涉及城市街道风貌管理的国家层面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

  在全国性法规的基础上,地方还会针对地方情况拓展一些街道管理规定。比如,《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南京市城市建筑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厦门市建筑外立面装饰装修管理规定》等,更加细化街道管理的要求。

  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街道地面及上空的产权界定影响着街道的使用方式,从而影响街道风貌。

  在住宅小区内部道路中,道路产权属于业主共有,由物业服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外立面产权也是共有,对于墙体的外立面改造需要经过业主委员会同意。所以,如果建筑物外立面破旧,很难开展整修工作。

  住宅小区之外的市政道路以分级管理为主,分为市管部分和区管部分。这些道路由于目前的人员及管理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各式各样的街头广告应需而生。同时,由于城市街道空间没有明确的产权人,也没有明确界定哪一个公共部门可以使用以及使用的方式,所以街道空间就很容易成为各个市政设施管理部门争夺的“阵地”。缺乏统一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定秩序地消费街道空间,就会让街道风貌失去控制,成为“公地悲剧”。

  街道风貌管控的制度成本

  对于街道风貌管控而言,详细的制度是管控的基础,但管控的成功与否要看制度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来自执行力,执行力来自管理部门。也就是说,街道风貌管控要成功,除了需要完善的管控制度外,还需要良好的管理部门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其价值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风貌,这样的历史建筑风貌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

  由于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每个城市并不是很多,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由此形成稀缺性,反映到街道的经济行为就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带来价值上升,把人群吸引过来,人群聚集产生消费,从而带来街道旅游经济的繁荣。

  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风貌管控成本即使很大,也能从旅游商业的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收回管控的巨大成本。

  街道是城市的经络,是城市建设中关键的一环。街道风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然而,国内街道风貌大多处于被广告牌等建筑附属物这类自生要素覆盖的“第二次轮廓线”风貌,只有历史文化街区等一些特殊地区才成功管控了建筑附属物的泛滥,将自生要素转变成设计要素。产生这样的情况,管理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制度就像种子的基因,无形中决定着街道风貌。

  对于街道风貌而言,街道立面建设改造是第一步,而对街道的管理控制是第二步。

  第一步的街道立面建设改造是短时间的投入产出,很容易出效果,也是城市维护市容市貌的一个重要办法。这些改造经不住居民长期生活的考验,虽然容易短时间出效果,但也会在短时间内失去效果。

  街道设计一旦实施完成,决定街道风貌自我蔓生方向的就是街道的管控制度。街道的管控制度不仅包括街道的管控条例,也包括街道风貌的管理权、产权以及管理成本等。

  街道风貌管控要成功,除了需要完善的管控制度,还需要良好的管理部门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而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巨大的成本。

  街道风貌想管控成功,需做好两方面工作:采用可平衡管理成本的商业模式,第二步管控制度把良好效果保持下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