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激活“城市绿肺” 共享生态福祉

——天水市弘文园打造西北河谷地带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雨洪调蓄公园建设典范


  项目建设,示范引领。项目品质直接关系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为充分发挥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的示范作用,中国建设报社在成功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公开征集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典范(以下简称“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征集活动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全面统筹。现在《中国美丽城市》分批次展示入围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 陈海 李亮 梁梅

 


弘文园远眺

 


弘文园生态前置塘

 


文化名园,市民乐园

 


下沉式绿化带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有一处16.9公顷的公园,名为弘文园。这里不仅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且还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展示天水历史文化的窗口。置身园中,人们能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度与现代的活力。

  弘文园是在昔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及大型二类轻武器生产企业国营第5206厂旧址上建设的市民生态公园。园内既有典型苏式风格的教室、宿舍、礼堂,也有旧军阀时代的造币厂,还有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厂房、锅炉房等建筑群。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同时期建成的建筑日渐陈旧。2018年,天水市秉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既有建筑群对该片土地进行改造,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使命,一座融合历史与现代建筑的文化绿洲,以生态盎然的全新方式服务龙城的广大市民。

  统筹区域系统

  构建雨洪调蓄市政公园

  项目利用市政公园打造周边地块雨洪调蓄空间,统筹提升这座西北缺水城市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

  模型模拟,明确边界条件。项目所在区域有显著地势高差,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为项目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特定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有效地优化服务范围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项目团队采用了地表竖向高程分析和二维漫流模拟技术。通过这些科学方法,合理确定了上游服务范围,达到了40.2公顷的面积。在服务范围内,结合现有雨水排水系统,使径流雨水能够依照地形自然地沿着两条主要路径流动,雨水在流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汇聚,最终在弘文园的西南角处形成交汇点,便于对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和管理。

  精细设计,“绣”出改造空间。项目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巧妙地在自然脉络中寻找改造的可能性。整体布局分三部分,北区块云集了博物馆、会务中心等文化设施,是知识的殿堂和交流的平台;西南区块,铸币厂博物馆矗立其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东南区块,则以游园绿地为主,为市民提供了一片亲近自然的休憩之所。为了改造提升雨水调蓄空间,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状公园的干扰,以“动草不动木、动砖不动石、动水不动山、动景不动物”为原则,比选了多个方案,最终确定在西南角的绿地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这一决策,既顺应了地势的自然坡度,又考虑到了园区的整体布局,力求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耦合雨水中水

  发挥非常规水资源效能

  项目通过建设一系列海绵设施,增强公园本身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净化能力,提高公园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雨水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区域城市内涝风险,缓解下游系统排放压力,构建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调蓄空间;同步引入中水,两水耦合利用减少对传统自来水资源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弃流+拦截,实现雨水初步净化。项目采用分流弃流井,弃流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截留水质相对较好的中后期雨水。弃流环节采用矩形孔设计,安置于井底,确保在截流管顶部低于弃流孔顶一定高度差下,既能有效排除初期的初雨弃流,又能保证充足的截流滞蓄水量,同时不会对雨水管道过流能力造成影响。经过初步弃流处理,雨水通过提篮格栅有效拦截雨水中的较大悬浮物和杂质。经过格栅的预处理,雨水缓缓流入前置塘,进行沉砂处理,前置塘设计容积约为160立方米,确保雨水在进入下一处理环节前达到更高的纯净度。

  植物+滤层,实现雨水深度净化。在项目的雨水管理与生态建设中,生态塘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生态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功能性与美观性,不仅是雨水处理系统的关键环节,也为公园增加了一湾碧水。

  生态塘有效容积为1400立方米,水深1.3米,末端设置了溢流井,能够应对79.4毫米/ 24小时降雨的考验。在植物选型上兼顾西北气候特征、处理效果和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边坡上种植了适应性强的沿阶草,塘内根据淹水深度种植了花菖蒲、狼尾草、香蒲和千屈菜等。生态塘塘地结构层次分明,从上至下依次铺设卵石层以防止初期来水冲刷,使来水在经过植被层和各结构层的过滤后可以达到城市利用的标准,通过盲管汇集并转输至清水池储存备用。

  雨水+中水,构建可持续水源。耦合雨水与中水资源,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雨季优先采集和利用天然雨水,在旱季或雨水不足时,则以中水作为补充,确保园区内的用水需求得到稳定满足。所收集的雨水和中水主要用于弘文园的绿化灌溉,以及岷山厂分区的植被养护和道路冲洗。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水场景,项目重新规划并布设了高效的灌溉系统,并设计了取水栓,以灵活应对各种用水需求,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打造水景空间

  点睛“历史文化”名园

  隐蓄于地,净水润绿。项目中的蓄水池采用全地下结构,隐藏在0.6米至4.3米厚的土层之下。负二层为储水空间,负一层为设备间和控制室,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行和管理。地面上,检修楼梯间和通风口的设计外观上采用仿树桩和假山元素,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既实用又不失美观。

  湿塘水景,活水润园。在项目中的生态塘构建微地形,不仅增强了水塘的立体感,还与各种植物创造出高低错落、随季节变化的观赏效果。塘底散布卵石,既能适应旱湿环境,又为睡莲等水生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在水位适宜时,这些植物与微地形中的其他植被相映成趣,增强了生态塘的生态处理能力,提升了景观的观赏价值,使得弘文园的生态塘成为一个兼具功能性与美感的典范。

  沿着生态塘,一条蜿蜒的汀步步道引导着游客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步道旁的景观经过精心打造,与水景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色空间。这样的改造,让弘文园的水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雨水在这里得到了新的生命,公园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和充满活力。弘文园正逐步成为一个生态友好、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城市绿洲,为市民提供一个享受自然之美、感受城市活力的理想场所。

  天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供图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