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解码绿色低碳发展的“杭州实践”
- 时间:2025-11-28 11:19
- 来源:中国建设报
绿道延伸点“线”成金
□ 刘越洲 姜 丰
从良渚古城的玉琮文脉到富春江边的渔歌晚唱,从西湖群山的宋韵古道到钱塘江岸的潮汐走廊,一条条如画绿道脉络般勾连,在杭州城乡大地蜿蜒舒展。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纽带”与“经济动脉”,杭州始终秉持“五道理念”(生态道、健康道、智慧道、文化道、致富道)推进绿道建设。全市已建成绿道全长5100公里,年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实现了“一条绿道激活一片区域、各线联通带动各方发展”的蝶变效应,让绿色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串珠成链”接亮点
杭州着眼破解发展难题建绿道,将散落城乡的文化场馆、自然景区、产业园区、乡村聚落等亮点串成璀璨项链。
在良渚遗址片区,42平方公里的文化生态空间里,分两期打造27公里绿道,南起良渚博物院,西接国家版本馆,北抵古城遗址公园,东通瑶山遗址,新建景观桥梁,打通桥下空间,让各景点间平均通行时间缩短40%以上,原本孤立的文化遗产形成完整体验链。乡村振兴中,绿道成为串联城乡要素的“桥梁”。桐君街道梅蓉村的“黄金左岸”亲水绿道,5公里长的线路东接S310省道,西至桐庐三桥,将鱼市、民宿、露营、农场等节点有机串联,改变了游客“过境不住”的历史。城市空间里,之江绿道作为“海塘安澜工程”配套,实现防洪防护与生态游览完美融合,成为市民群众喜爱的潮汐景观走廊;西湖区文一西路合建港桥下游步道、濮新桥下绿道等断点打通工程,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贯通濮新桥下,我往返产业园和住宅区不再绕行1.4公里了。”家住对面的杨先生感慨地说。
“成风化人”增磁力
杭州以“特色绿道培育行动”打响品牌,打造“成风化人”的新场域,增强了城乡发展的精神文化磁力。
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让绿道成为“活态博物馆”。良渚文明探索步道将玉琮、神人兽面纹融入景观,选用传统建材诠释古韵;西溪谷沿山游步道修缮诗刻、增设导视,让游客品味南宋西溪辇道前世今生;梅蓉村绿道复原“前港渔歌”等传统场景,留存乡村集体记忆。在临安区河桥古镇绿道,建设者提取古码头、徽派建筑等元素,打造“‘非遗’文化长廊”,沿线设置“非遗”体验驿站,游客可亲手参与竹编制作、品尝古法红糖,让千年“非遗”在绿道漫步中鲜活起来。
特色活动的持续开展,让绿道成为全民共享的“活力舞台”。今年在海塘安澜之江绿道举办的“绿动杭州·潮涌未来”绿道健走活动,吸引了500余名市民参加,在绿道沿线,还设置了“‘非遗’集市”,由西湖景区“‘非遗’天团”带来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西湖茶点制作技艺、桂花食品制作技艺、传统插花艺术、传统养生膳食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给市民带来更多“绿道+”体验,市民在“享绿”的同时,也能领略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全市规划的“享运动”“趣研学”等八个系列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绿道文化内涵。西湖区在双西绿道举办“宋韵毅行”活动,参与者身着宋制服饰,沿绿道踏访断桥残雪、曲院风荷等景点,在行走中聆听宋词讲解、体验投壶射艺,年吸引超2万名市民游客参与;富阳区在富春江绿道举办“富春山居图实景诗会”,邀请诗人、市民沿绿道采风创作,让山水风光与文学艺术深度交融。
良渚文明探索步道常态化,举办考古研学、文化沙龙等活动,每年吸引超10万名青少年参与。游客沿着绿道漫步,在博物院解读文明密码,在遗址公园感受古城肌理,在模拟考古体验点探寻历史,实现了沉浸式走读。来自北京某中学的历史老师潘女士这样评价:“这条绿道既能体验东苕溪水系,又能触摸大遮山生态屏障,给人以完整的良渚文化熏陶。”
“舒筋活络”添动能
杭州以绿道为依托,布局特色驿站、消费场景等,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更通过“村集体+经营主体+村民”模式让发展红利惠及群众,实现“建一条绿道、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激活了城乡经济新动能。
在乡村,绿道成为共富核心引擎。桐君街道梅蓉村“黄金左岸”亲水绿道串联鱼市、民宿、露营、农场等节点,5处创意改造的机埠水塔成网红打卡地,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消费增收超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32%,56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低收入农户人均月增收3000元。萧山益农镇将绿道建设与“渔光互补”共富项目结合,过去分散出租、亩均年收益不足800元的鱼塘,如今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虾”,亩均利润超1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租金292万元,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
在文化片区与城市商圈,绿道带动效应持续释放。良渚文明探索步道推动沿线游客量同比增长65%,催生特色民宿与“非遗”工坊,传统工艺与农产品借旅游渠道拓宽销路;西湖区双西绿道、纳福云台等节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文创、餐饮消费;云谷人才客厅绿道串联高校、产业园区,成为促进人才交流与消费的“活力纽带”。
现在,“西溪十八坞”等绿道普遍成为徒步热门。从空间联动到文化赋能,从民生改善到共富提速,杭州绿道实现了多元价值有机统一。他们将以《杭州市绿道网专项规划(2023~2035年)》引领增能升级,让绿道成为承载文明、传承文脉、助推共富的绿色长龙。
城市路灯换『源』升级
□ 邵 新 蒋乃强
绿波青堤炫亮里,钱塘烟火漫开来。在拱墅区上塘街道东教支路,一种新型储能灯杆已经替代老式灯杆上岗了。据工作人员介绍,它是“隐身”的,看不到储能装置,看不见高位接头,但它是“睿智”的,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契合供电峰谷变化,搭配色彩亮化城市空间。
作为唱响“绿色亚运”的城市,杭州将路灯升级与“美丽杭州”建设、数字经济优势深度融合。从2018年开始,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率先布局,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抓实落地,以绿色低碳助推城市照明设施转型迭代。他们按照“企业先期改造、政府按效分期偿付”的原则,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分阶段实施,完成了主城区存量路灯改造全覆盖,路灯亮灯率超过99%。
杭州精准施策实现绿色照明,把LED光源改造作为主要路径。针对高耗能设施重点改造,仅二期阶段就累计将7634套400瓦特、22260套250瓦特的钠灯更换为210瓦特、110瓦特的LED光源,这部分理论总功率从8618.60千瓦有效降低至4051.74千瓦,每小时可少用电4566.86度。实际上,比改换光源前至少降低了一半的能耗。杭州还探索光伏储能赋能城市照明。已在新塘路、同协路、钱江路等地改造515杆光伏储能路灯,在上祥路等区域改造101盏“智慧储能路灯”。改造后经实测,单盏路灯因功率下降每天节能0.6度,节钱0.42元,削峰填谷功能节约0.22元,单盏路灯全年节约电费234元。相同光通量下使用更低功率,有效实现了节能目标。
他们秉持“一路一方案”改造理念,结合路面宽度、道路走向及两侧树木等环境因素,在LED光源替换基础上,再通过光学优化实现精准配光。以香积寺路为例,改造后机动车道平均照度提升110%,全道路照明指标平均提升35%以上,有效改善原有照度不均、斑马纹明显等问题,西湖边的柔光、运河畔的亮化与商圈灯光交相辉映,为市民夜间出行安全护航的同时,也让散步、打卡的体验感倍增。
“绿起来”更要“智起来”,创新打造“三图联动”管理体系,集成GIS地理信息图、电气拓扑关系图和设施数据图谱,实现了全市路灯的全要素数字化呈现。同时创新技术应用,助力低碳降耗,出台《智慧功能灯杆建设与管理规范》《智能照明配电箱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以刚性的标准体系有效保障路灯的绿色转型。
杭州推动照明智慧节能,增强了市民游客的获得感。一到晚上,杭州年轻人喜欢的红棕、卡其等“美拉德色”,自然交融在夜空里,增加商业热度。钱江新城万象城1500平方米“时光画廊”灯光艺术外摆区,以其独特的节能灯光艺术,成为了城市夜景新亮点,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拍照……节能路灯给城市色彩带来无限可能,夜间经济也因此充满了更大的活力。
据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景观中心负责人介绍,主城区累计完成改造存量路灯10.5万盏,可节约用电超过6000万度/年,减少碳排放5.98万吨/年,实现路灯能耗降低47%,全面实现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照明设施绿色低碳转型。节能照明律动着城市的张力,夜空下商业外摆经济如此绚烂,“创新杭州”真正实现了昼夜皆美、绿意长存。
建筑光伏向“美”生长
□ 吴多根 何建峰 贺齐乡
近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住博会上,以“安全高效·智领未来”为主题的建筑光伏零碳美学展区人气爆棚。展会现场,杭州光伏产业多款建筑光伏的创新产品亮点纷呈。
“世界是美的,光伏与建筑相融合,不能只发电,美观已成为刚需,我们紧跟这种刚需。”杭州玻美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观众介绍道。据了解,BIPV(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彩色组件具有装饰与发电双重功能,玻美的专利技术破解了色彩与发电效率的矛盾,还使得其纹理、质感优于传统玻璃幕墙,同时具备防眩光、防积灰、散热降温等附加功能。
近年来,杭州将建筑光伏作为能源革命的关键突破口。“十四五”以来,以分布式为核心形态,构建推动光伏大规模发展的四梁八柱,打造一批分布式光伏标志性项目,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光伏覆盖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产业生态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多部门统筹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建筑光伏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可复制的光伏建筑发展“杭州模式”。
杭州坚持做好政策赋能,建立光伏政策工具箱。将建筑光伏建设纳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推动建筑光伏朝着规模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打通多领域审批通道,实现项目从立项到并网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大幅压缩审批周期,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加强政企协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高效推进格局。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备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事项“一网通办”。如杭州西站BIPV项目从设计方案审查至并网验收,相关部门提前介入,优化光伏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协同设计,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
好政策需要贯彻好、执行好。杭州以标准规范筑基,让技术“护航”。严格执行国家、省级规范标准,同时结合杭州实际,明确新建民用建筑执行标准要求,居住建筑必须配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新建公共建筑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科学规划太阳能光伏安装面积,贯通设计、施工和验收建设全过程,推动太阳能光伏全面落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相关技术导则,对建筑光伏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要求进行系统明确,推动行业从“重建设、轻运维”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安全性。同时印发《杭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适宜技术目录》,推荐14种建筑光伏技术路径,涵盖屋面、墙面等多场景应用,为建筑光伏的设计选型提供“菜单式”的参考。强化组件级关断、防直流拉弧、消防通道保护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保障项目“建得安全、用得放心”。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动当好“粮草官”,高效统筹各类资金,有力支持光伏建筑应用建设。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杭州市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十四五”时期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依据光伏行业标准规范及认证体系,强化对光伏应用的绿色信贷支持。同时强化激励措施,不断挖掘科技创新动能。如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协同,鼓励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AI(人工智能)算法在光伏建筑设计中的融合。
建筑光伏向美生,西子湖畔绿意浓。杭州将继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持续驱动科技创新,加强光伏建筑智能运维,重点开展新建项目全流程监管,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零碳建筑及社区、园区,构建光伏建筑新生态,为创新杭州增光添彩。
“碳”索新经济 “绿”动现代化
“湖光山色共争秋,一点尘埃无觅处。”2025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即将在绿色科技活力迸发的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绿色低碳新经济,作为破解发展与环境友好矛盾的密码,杭州实践不断刷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降耗低排为特征,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经济形态,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
中央层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政策稳定性,为住房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和强劲动力。当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技术、资源循环及扩绿共享等,与数字融合孕育出众多新兴领域,如绿色更新与美丽城市打造、零碳建筑与富氧社区建设、回收利用与清洁能源普及等,大幅提升了绿色城乡建设效能,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跃迁,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实效。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催生出大量新质生产力。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这种引擎作用十分突出,比如,市政节能科技实现从供能到用能的全链条降耗;好房子建设、零碳低排建筑推动建造方式根本性变革;城市绿色更新让存量空间焕发生态活力;循环利用和文明分类新风尚激活全民参与动力;城乡园林共建共享拓宽生态惠民路径等,增强了行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功能。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既是降碳增汇重点领域,也是绿色新经济的主力战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降”,采用“光储直柔”建筑技术体系,实现新建建筑近零能耗占比超80%。雄安新区抓“扩”,实施“千年秀林”工程,推动建筑、市政等领域的低碳化转型,逐步实现“蓝绿空间占比70%”。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通过打造智慧低碳楼宇经济与绿色建筑深度融合的示范街道,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全球案例库;杭州地铁2号线通过光伏发电、智慧照明改造和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段用电100%碳中和,年降碳达到7万吨等,都堪称行业系统的样本。
绿者,国之底色,民之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一定要持续深化绿色转型,不断发展绿色新经济产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绽放绚丽的光彩。
刘绍兴
余杭更新放『绿』未来
□ 李小强 沈盛敏
秋日的余杭,玉湖公园水清岸绿,高桥工业园屋顶光伏熠熠生辉,桃源小区里老人在新建花园里惬意散步……一幅生态与宜居交织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杭州余杭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项目规划、建设及运营全周期,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以绿色更新助推品质提升,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实践路径。
“绿色+公共空间”
闲置地块蝶变城市绿肺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福祉。”余杭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着力用绿色低碳理念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以此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余杭通过片区化统筹,推进玉湖更新片区建设,创新POD模式,将低洼积涝的闲置地系统重塑为水城共融的生态会客厅,打造玉湖公园。通过构建绿色出行网络、织就25.9公里绿道串联“良渚+运河”双遗文化;以海绵城市技术根治水患,营造水下森林,增加调蓄容积32万立方米,显著提升区域生态韧性,2025年玉湖公园获评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为破解用地矛盾,余杭采取“地下建厂、地上公园”的垂直共生模式打造禹上生态公园(余杭净水厂),将“邻避”设施转化为开放共享的生态空间。通过“源厂网河”一体化调度与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再生水全回用,集成光伏储能、污水源热泵等低碳技术,年减碳超400吨,2024年获评国家绿色低碳标杆厂,为高密度城区提供了“既要发展、又要环境”的余杭方案。
“十四五”期间,余杭新改建公园29个、建成绿道495公里、新增绿地面积600万平方米,先后荣膺“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城市竞争力”的实践真谛。
“绿色+产业载体”
工业园区迸发低碳活力
让绿色低碳理念扎根工业园区,余杭不断深化高耗低效企业帮扶和“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全区启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土地面积7678亩,改扩建产业空间798万平方米,切实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
高桥工业园区是余杭区高桥产业更新片区的先导区块,目前已经完成了从存在噪声污染、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的老旧工业园区向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品质生活的先进产业示范园区的蝶变,今年1~10月园区税收达到2.41亿元,同比增长超251%。园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出了“空间优化+资源复用”改造模式,在不新增用地的前提下,拆除不符合需求的空间7000平方米,加设玻璃连廊等结构整合零散空间,新增建筑约8000平方米,利用原有行道树、工业风貌元素及废弃建材,节约改造成本约1.3亿元。同时,园区融合数字化与低碳技术,打造“智慧零碳园区”,建成7000平方米零碳楼,采用光伏储能系统覆盖公共区域用电,智能调控实现用电供需平衡,碳减排量达7.9万吨,利用废弃集装箱搭建“亲橙驿空间1.0”,空间可复用率达98%,全流程践行充分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的发展理念(ESG),该模式获得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缪斯设计奖”城市更新类金奖。
“现在环境美了,成本低了,挣钱多了,产业绿色升级成了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桥工业园一位企业负责人动情地说。
“绿色+居住社区”
老旧小区喜添生态新貌
余杭街道在宝塔公寓更新改造中,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出一个生态停车场。“不仅增加了10亩绿地面积,还额外提供了90多个车位。”小区老住户王先生夸赞说,“政府真是干实事。”过去4年里,余杭把绿色低碳融入更新改造,已成功改造28个老旧小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超过2400户。
紧扣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三化九场景”要求,余杭联动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将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覆盖住区更新全过程,扎实推进住区更新。“十四五”期间余杭区未来社区建设覆盖率达79%,公共服务设施指数从73提升至82。以瓶窑镇华兴社区为例,社区创新开展跨区域资产置换,采取“留改拆”并举的模式,结合节能改造、危旧房治理、电梯加装,实现综合改一次,盘活社区闲置用房、废弃车库等,新增公共空间5700多平方米。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按照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要求,重点布局老年活动中心、百姓健身房、社区食堂、婴幼儿成长驿站等多项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倡导绿色出行,优化慢行系统,增设非机动车充电桩,推动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全面激活未来交通与未来低碳场景。在运营机制上,坚持“运营前置、绿色赋能”,选择优质运营商开展综合运营,构建“商业反哺公益+社群自治+低碳引导”三位一体模式,将部分收益用于支持旧物交换集市、节能课堂、低碳家庭评选等公益活动,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绿色消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未来治理生态。
从“看风景”到“享生活”,余杭正紧紧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紧盯生态效益与城市品质双向提升,推动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奋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书写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答卷。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