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 时间:2022-03-17 08:43
- 来源:中国建设行业
——上海推进城市微更新观察
□ 丁 玲
2月25日,上海市组织开展了“101微更新社区秀设计大赛人气投票”活动,在10天时间里吸引了超过502万次访问、176万人次投票。
百万量级的人气“热度”背后,是上海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落实。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精细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主要对“品质点亮城市·家门口的蝶变‘社区秀’设计大赛”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投票。大赛意图在全市选择101个家门口的“沉睡空间”,通过微更新方式激发空间活力,将“更好的空间资源”留给市民,让更多“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从“多元”到“多彩”
据了解,上海市已经走过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阶段,较早地面临建设用地“紧约束”的问题。目前,上海市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2016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微更新”理念,并在社区内开展试点。
近年来,微更新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的独特性:通过投入较少的时间和金钱,逐步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让微更新后的空间成为家门口的“小确幸”。据了解,微更新可以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提供更有实操性、更见成效的改造方式,并且在场地的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今年,上海市微更新进入第七个年头,也结合发展实际,发生了一些细微改变。
新一轮101个点位的更新设计旨在进一步扩大微更新覆盖面,从社区走向多元化的公共场所;也更加强调“文化再生”“艺术介入”,以丰富空间的品质和内涵。
这些导向诠释了微更新的本质,即不只让空间变得更好看,而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让空间更可达、更好用。
此次上海市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的101个点位主要涉及上海市16个区、60余个街镇,绝大多数点位分布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属于上海市“最好的空间资源”。通过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上海将满足市民期待,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以“精细”推“精致”
微更新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的需求。整个大赛通过创新机制,以“绣花”的方式推进“精致”的营造,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注重向市民问计问策,让更多“金点子”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由于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最真切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改造需求也十分合理贴切,包括改造公共绿地、增加文化元素、美化桥荫空间、在街区的部分公共场所增加晾晒设施等。
这些十分具有烟火气的需求吸引了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选手。在大赛启动之初,就有500余支设计团队报名参与,其中既有学生团队,也不乏知名建筑师。
“微更新并不是花一笔钱做景观提升,而是要起到‘一针疏通’的作用。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大赛评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说。专家们对于数百个设计方案进行初审、复审,最终,一批优选方案脱颖而出。
从专业角度看,这些优选方案体现了城市微更新的最新趋势,比如低影响、低干预的设计理念;注重文化的挖掘和植入;不追求宏大叙事,不追求过度美化,而是更关注人的需求等等。令专家们感到意外的是,不少非专业的设计建议也颇为亮眼,比如引入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概念,为微更新改造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市精细化办)将为获得大赛优秀案例、优秀组织、最佳人气等奖项的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获奖证书。
让“满意”变“满足”
“优胜的微更新方案将推荐给相关区及街镇,在上半年完成一批改造,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成。”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市精细化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上海市正在探索建立相关机制,推动微更新方案顺利落地。
相比改造空间,如何让微更新空间具有可持续的品质和活力更具挑战性。“真正成功的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微更新成为一种共识,由居民发起的、自下而上的微更新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后期进行运营维护的动力却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正探索从顶层设计出发、提供基础保障的路径。“有的空间虽然小,但进行改造的话,涉及的管理部门却不少。比如高架桥下的桥荫空间改造,就可能需要道路养护、轨道交通、配套管线等多个管理部门介入。”一位设计师坦言。
此外,上海市将结合“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架空线整治”等工程同步推进101个点位的空间改造工作,避免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
据介绍,大赛中优秀的设计理念和高效的联动机制都会转化成推动城市空间营造的常态化机制。在大赛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将保留下来,拓展到城市更新其他板块的工作中,把市民们当下的“满意”变成持久的“满足”。特别是扩大微更新社会效益,将微更新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党建品牌相结合,为上海市构建“五宜”(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添砖加瓦。
上海市将继续以微更新为抓手,按照群众参与、专业支持、属地统筹的思路,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边角料”上进行“精工刺绣”,为市民拓展一个个可欣赏、可休憩、可运用的新空间,为上海市增添体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新色调。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