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乡人物>>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城市社区建设

  ●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从旧区改造、环境整治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我国在城市更新中进行了诸多的实践探索。在城镇化下半场,城市更新也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工作。新时期有新要求,在“双碳”目标下,城市更新行动要注重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色引领,实现城市更新的技术体系新突破。

  实施城市更新 提升城市品质

  现今,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这是一个规模扩张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地位愈发突出。这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城市病”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

  在城镇化下半场,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任务可以用“全面、系统、补短板”三个词概括。做到这三点,要正确把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内涵,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特点,要深刻理解新时期中央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绿色、低碳、人文提出更高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要将市民幸福作为城市更新的最高要求,提升品质和文化内涵;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休闲空间,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提升城市品质。

  注重绿色低碳 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预测,2035年前后,我国城镇人口峰值与碳排放峰值将“两峰叠加”,城镇化将进入稳定时期,城镇人口达到10.5亿~11亿,碳排放达到峰值,同时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到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5%~ 80%,未来还有1.5亿~2亿的新增城镇人口。

  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有机更新,可以避免高碳“锁定”效应。2035年前是重要窗口期,城市更新亟须形成绿色发展技术体系。2035年前,要运用现有的减碳技术,以效率提升与技术集成应用为主,控制城镇无序蔓延、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修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绿色有机更新,谋求高质量碳达峰。2035年后,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技术突破和制度保障实现碳中和。

  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建设增量与存量更新都面临挑战。要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为发展路径,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增建、大规模搬迁,注重品质,保护历史文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引领 实现技术体系新突破

  “双碳”背景下,城市更新要实现技术体系的新突破。

  构建生态优先的城镇格局,注重优化建设新时代的“田园城市”,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建设随处可达的绿色空间。注重混合高效的空间布局,通过疏密有致、具有混合功能的布局形态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注重生态文化的功能修补,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老城格局尺度;开展调查评估,明确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整体的风貌特色;采用绣花功夫的“微更新”,加强城市局部生态修复,留白增绿,提升空间品质。

  完善“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模式,实施绿色安全的低碳交通设施建设,搭建便捷可达的公共交通和连续舒适的绿道系统,鼓励公交导向的低碳出行。建设集成各类技术的绿色低碳社区和完整居住社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产能建筑;避免大拆大建,倡导绿色建造,使用绿色建材,注重绿色低碳的建筑建造。充分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进行高资源化的固体废物处理,建设能源互联网,完善绿色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法,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便捷互联的智慧运营。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