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城市微更新背景下桥下空间利用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 周 炜

 

  城市微更新是不同于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要求,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禁止“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开发,鼓励“微更新”。其实质就是要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

  江苏省无锡市城市面积约46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0万人,从城市管理视角出发,城市微更新的介入对象更多的是城市中闲置或者边缘化的公共用地、无人问津废弃破旧的小微空间,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功能方面进行小规模、低成本快速更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人们的居住体验,同时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商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无锡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北倚长江,南抱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古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桥梁多也是无锡重要的城市特点,无锡属于典型的江南亲水城市。

  无锡人依水而居,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江南古桥多是小桥流水的温婉之姿,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立交桥、跨线桥横架于城市之中,桥下便有了面积可观的空间资源。

  挖掘城市未利用的“隐秘空间”是城市管理对城市快速发展、规模化用地建设带来的人民群众家门口软性服务不足的新思考,发现并有效利用桥下空间是无锡城市管理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创造市民群众微幸福的新尝试。

  解民生需求

  城市建设高速推进过程中,往往经历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活动空间不足和文化空间不足的问题。无锡“一湾九水”,不少桥下空间紧邻百姓的工作居住区,且空间资源可观。在此基础上,无锡全面启动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扎实做好民意调查,充分挖掘区域内高架桥、跨线桥、跨水桥等桥下可利用空间,高效盘活闲置土地,推动城市小微空间品质利用,全力解决市民群众在休闲、运动、停车、乐享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新活力。

  桥下空间从空间特性上可分为桥梁投影范围以及桥梁规划红线内的陆域用地,根据桥梁位置和类型不同,桥下空间所涉的面积、功能各不相同,在解决周边市民群众需求时,应当充分考虑民生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提升桥下空间。

  主体桥梁下方的投影范围,是有顶盖的半围合空间,半封闭半开放、半私密半公众,是介于室内、室外的第三区域空间,这样的空间若净空高度满足2.2米,人行可达且不受车辆通行打扰,便可考虑利用提升,配备完善的照明设施,这既是对公共广场、公园的有效补充,更弥补了室外场地受天气影响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群众风雨无阻的活动需求。同时考虑以覆盖“全龄段人群”为脉络,从安全、实用、便利的角度,因地制宜地进行提升布局。

  云林街道的锡虞路桥下空间、江溪街道金城立交桥下空间、扬名街道盛新大桥桥下空间都紧邻居民小区,配套有篮球场、棋牌桌、体育健身器材等设施,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可运动、可休闲、可娱乐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宜兴东氿大桥紧邻幼儿园,桥下空间设置了色彩斑斓的儿童游乐设施,既为孩子们提供了攀爬游玩的活动区域,同时也为不少家长接送等候提供了场所。合理巧妙的桥下空间设计在释放更多城市社交空间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社会功能的矛盾,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桥梁规划红线内的其他陆域用地更多连接航道水域、驳岸堤坝、周边绿地等设施元素,这类空间的利用提升,根据桥下面积不同,形态与布局会更灵活。同时,多数沿河空间可串联或穿越多个桥下空间,因而桥下空间具有一定的联动性。这一特点在位于滨湖区梁溪河沿岸的十里画廊最为典型。梁溪河十里画廊段每间隔约1至5公里就有一座桥梁分布,视野开阔、相互可见,全线9座桥下空间,可打乒乓球、可跳广场舞、可进行儿童游乐,也可在沿河休憩座椅上闲坐聊天,两岸13公里亲水绿带植入现代科技元素,实现了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连点成线,是一处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桥下空间逐渐成为市民群众争相打卡的“金角银边”,服务百姓、呼应民生,体现了桥下空间的时代价值。

  引区域文脉

  桥下空间的利用提升,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桥下空间存在的区域环境和地域特色,挖掘利用辖区文化资源禀赋,结合区域自然风貌和区位特点,创新设计,集合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坚持“一桥一品”,与周边已有资源形成互补,构筑“桥下+”的区域文化氛围,形成拥有城市记忆的精致一角。

  无锡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既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的巧夺天工,也有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鹄翔的和谐美景,因此,无锡桥下空间多是通过口袋游园的节点式改造、滨水露台的亲水式设计、儿童游乐的沉浸式打造以及便民设施、体育设施的专业化提升,实现了在功能色彩、文化艺术、环境秩序上的全面提升,桥下空间在品质上契合无锡精神,形成文化共鸣,既让居民用得好、住得美,又营造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锡式文化氛围,成为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的城市亮点新空间。

  位于梁溪区江尖大桥的桥下空间设计就是引用区域文脉的典型代表。江尖大桥横跨京杭大运河,其间一处小岛名为江尖渚,桥墩上有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的汉白玉雕像,此地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桥下空间设计保留了整体面状空间,改造工程将商舟、船桨、水波、船帆等元素植入设施、景观小品、场地铺装。整体空间以蓝橙为主色调,蓝色表达运河水系和商舟文化,橙色彰显运动活力。桥柱以水性漆薄涂形成运河彩绘,营造运河商舟文化特色场景。

  重绿色安全

  桥下空间在原有的道路用地基础上,以“垂直城市”的叠加模式,形成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复合用地,以达到高效利用有限存量用地的目的。桥下空间因其空间的特殊性,利用提升时必须满足桥梁安全这个先决条件,坚持内涵集约,绿色低碳,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在功能设计上,桥下空间应提供安全便利的过街方式,增加桥下空间可达性,确保人行、车行无障碍。桥侧绿地设计则应结合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理念,以绿地收集雨水,控制雨水径流,合理种植耐阴、降噪且对二氧化硫、氮气等有抗性、适应性强的绿色植物,平衡功能空间的碳排放,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临水空间的利用设计则应考虑汛期水位等因素影响,避免占用防汛通道和河道空间,确保滨水活动安全。

  无锡桥下空间利用提升遵循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在“小专项”上下“大功夫”,改造停车场、增设体育健身设施、扩充儿童游乐区域,无论是绿化景观提升还是整体环境出新,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精益求精。

  人行道铺装多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外侧设置卵石边沟,让雨水流入地下,可降低降雨初期径流污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场地设计多采用现浇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砌块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满足防滑要求;休憩座椅考虑以木材和石材为主,椅背及椅面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要求,铆钉和转角采用暗榫和圆角设计,漆面进行打磨处理,严把质量关,确保舒适、安全。

  位于经开区小溪港鱼咀公园的桥下空间,在绿色低碳细节方面的发挥淋漓尽致,以环保材料涂装的彩虹桥底梁板与南区彩虹跑道相呼应,通过对桥梁结构柱融入节能灯光亮化因子,运用原有的地理坡面打造儿童游乐运动休闲功能区,增设休憩座椅、透水步道,灵动的色彩与周边湿地公园的自然风貌浑然天成,形成水天一色的景观效果。

  沉淀城市文化元素,展现城市空间之美,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的桥下空间利用提升是小微空间节点式改造的新探索,以更安全、更科技、更艺术、更绿色的提升理念,实现桥下空间的品质更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无锡在桥下空间利用提升中,努力探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无锡实践,不断优化和提升建设与管理标准,为打造一座水清、地绿、天蓝、城美的“最干净之城”不懈奋斗,为美丽中国建设谱写出无锡篇章。

  作者单位为无锡市城市管理局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