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优化服务增添设施 解锁老年宜居密码

  □ 于 芸

 

  近年来,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建立康养服务中心、引入专业企业等方式,开展送医送药、居家康养等服务,满足老年居民生活需求。

  建设养老服务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团结小区建于198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27.2%,老年居民的医养需求日益增长。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不断深入,小区建设了康养服务中心,集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日间照料、远程问诊、中医理疗等服务于一体。康养中心设置了餐厅、心理咨询室、医护照料室、中医理疗室、中医艾灸室等功能室,彻底解决了老年居民的就餐、按摩、理疗、娱乐、日间照料等难题。

  “以前经常需要孩子请假陪我去医院做心电图、测血压,现在小区有了康养服务中心,可以直接在自助诊疗室检查。”居民李爷爷高兴地说。

  设施齐全的观影室、棋牌室,宽敞明亮的健身房、读书角,干净整洁的餐厅、活动室……在江苏省昆山市西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据了解,西河社区共有6个小区,其中3个是老旧小区,老年人口较多,需要场所解决其日间用餐、休闲等问题。

  为此,昆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多个单位在西河社区祝家厍新村小区开展了老旧小区改造,将南门一栋楼房的一层闲置空间改造成为面积达400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小区还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了一家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营。

  上海市黄浦区春江小区将闲置仓库改建成2层活动空间——“格里厢”家门口服务站。服务站一楼设有居民活动区,具备配药、助餐等功能,卫生间由20余位居民志愿者每天排班轮流清扫;二楼设有书画活动室,还为居民配备了按摩椅和修脚服务。

  探索“物业+养老”模式

  江苏省南京市在老龄人口较多、老旧小区密集的“双老”小区探索“物业+养老”模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据悉,香榭里小区386户居民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缺口。为此,小区融合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和养老服务企业等多方力量,探索“物业+养老”模式。物业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企业合作,通过入户调查为小区里的老年人分类建立档案,并制定基础性服务菜单,包括入户巡访、送餐、清洁、维修、生活用品代购等,覆盖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为老年居民链接专业的养老服务资源,逐渐从简单的助洁、助餐,向医疗康复、住家照护、清洁修缮方面延伸。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北社区是一个成立45年的老旧小区,近年来,小区试点“物业+养老”模式,4位物业服务员工以“养老领事”身份走马上任。员工包楼包片,每人负责对接200多户有老年人的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还可以对接各类第三方服务商。

  “以前我每个月要替老伴去三家医院取4种药。哪天去哪个医院、几点出门,都要费心费力做好计划。”居民潘阿姨说。“养老领事”例行巡访时发现了潘阿姨的困难。

  物业服务企业立即联合居委会,对接了有医保资质的互联网医院,帮助潘阿姨办理了网络续方开药、送药上门服务,解决了她的开药难题。

  安装适老化设施

  为提高老年人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湖北省钟祥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把方便老年人生活作为优先事项,大力推进适老化配套设施改造。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上楼难的问题,钟祥市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为加装电梯提供方便。“我们在小区成立邻里互助组,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协商处理电梯加装与日常维护中的各种问题,推进电梯愿装尽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改造过程中,钟祥市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将休闲场所、健身步道、健身器材、老年人活动室等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为老年人健身和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此外,还在部分老旧小区修建无障碍通道,推行台阶改坡道,并加装了扶手等设施,为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

  上海市普陀区樱花苑小区用好数字化手段,为73户老年人家庭安装了摔倒报警监控装置;为41户老年家庭安装了家庭睡眠呼吸装置,连接子女或志愿者手机,一旦发生意外会及时报警;为40户老年家庭安装了“助老一键通”装置,实现一键呼叫助餐、助医、助浴、助购、助修等服务。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