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新闻中心>>

优化环境设计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 曹育宁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自我优化、自我提质过程,环境设计是城市更新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城市更新随着城市化深入推进,已由简单的大拆大建模式逐步进入以优化存量资源资产、注入多元化服务供给、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质环境宜居品质、提升发展活力等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模式,环境设计也必然要主动适应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和有机转型,必须以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适应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环境设计需重视“生命体”思维

  城市是向前发展、演进生长的生命体,城市更新环境设计要服务于这个生命体延续健康而又富有活力的成长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中环境设计的“生命体”思维缺失仍然存在。

  ●对城市生命体的“精神之魂”重视不够。

  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往往非常重视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建强发展的“物质体魄”,但是在如何融入人文发展理念,使城市更新能留住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留住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建强城市发展的“精神之魂”方面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符号和历史特征,随着岁月的过往和历史的积累,都会形成一个个记忆、注入种种情怀,这种记忆和情怀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一座城市永恒的生命之魂和宝贵的精神特质,从而赋予了城市新的生命活力。在一些城市更新改造中,有很多探索案例值得借鉴。例如成都市武侯区高攀路的白药厂片区,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这里是生产弹药的地方,人们都将其称作白药厂。近年来,成都市在对该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中,充分挖掘该区域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建筑风貌,创新环境设计,将白药厂打造成BY1906创意工厂,独特的文创产业和历史风貌的延续赋予了武侯高攀片区新的生命。

  ●对城市生命体形成的特色文化价值重视不够。

  城市更新不仅要保留已有的历史文化,也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现在的历史。客观上讲,各地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但是对非传统历史保护区的片区改造、小区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更新行动,缺乏城市“生命体”环境设计思维,绝大部分城市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和思维。在道路整治、地下管网改造、绿化修缮、河道整治、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对已有街区风貌、特色单体建筑、特色工厂厂房等彻底更新、推倒重来,对近现代形成的建筑风貌、区域文化底色、特色餐饮文化、城市肌理、城市记忆符号等留存不够,这种损失和破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更是无法逆转的。

  ●对城市生命体的全面性理解不到位。

  城市更新不仅是老旧城区的更新,也包括部分新城区的更新。新城区的更新不同于旧城区的更新,不存在大拆大建或较多的基础设施改造,更多侧重于居住环境改善、品质提升、氛围营造、新的产业元素植入等环境设计方面的调整优化,因此,新城区更新的环境设计,更要把握城市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遵循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准确识别各类城市空间的特征和价值,结合区域功能定位特色,做好城市功能植入和社区公共服务功能重整,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指导,不断创新环境设计理念方式,统筹推进城市功能、产业、环境、品质综合提升,通过系统的环境设计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位、社区服务更加完善。

  环境设计要牢记“人民性”理念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更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环境设计更要牢记“人民性”这一出发点和立足点。

  ●忽视环境设计的实用性。

  在很多城市更新项目中,环境设计问题较为突出地体现在绿化、水景和休闲广场、小区内部环境设计建设等方面。例如,绿化以花草为主,维护成本很高;水景打造价格昂贵,可持续性难以保障;休闲广场强调几何图案,注重个性视觉冲击;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等。因此,老旧小区景观设计的立足点要与居民的休闲生活相匹配,要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这些景观和设计。

  ●忽视居住群体的体验性。

  具体表现为重视工程设计思维,忽视居民体验感受。城市更新的服务群体是人,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住群体的感受。

  ●忽视居民的参与性。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环境设计深入调查研究不足,重视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意见,而在广泛征集吸纳民意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对更新效果认同度不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环境设计一定要始终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听、多采纳居民的意见,真正实现城市更新环境设计“自上而下”政府“送餐”,与“自下而上”居民“点菜”相结合,把群众建议、群众智慧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环境设计应强调“创新性”打造

  忽视环境建设的创新性打造,也是城市更新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重面子、轻里子”常态化问题依然存在。

  部分地方在环境设计中过分强调视觉冲击效应,在道路沿线等看得见的公共空间、建筑立面、绿化上花费很多功夫,而在涉及群众居住生活环境优化方面投入不足。比如,对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休闲空间等活动场所研究不够,有些小区虽然旧貌换新颜,但居民居住环境的实用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设计同质化明显,区域性特征表现不足。

  在城市更新的环境设计中,应对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城市记忆以及居住环境的文化特色、居住群体特征、产业特色等进行系统理解和全面感知,否则就极容易导致环境设计雷同化,从而导致城市更新新而无味,缺乏个性。

  ●环境设计中智能化应用场景规划不足。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城市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智能化和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更新环境设计中,在这方面的综合考虑普遍不足。如果环境设计没有将智能化和智慧化纳入综合规划,可能会导致现有基础设施和环境布局无法适应未来需求,从而需要进行更频繁的更新和替换,增加城市的建设维护成本。

  环境设计要落实“可持续性”模式

  城市更新不仅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更是拉动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时代要求。坚持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传统的商业利益推动城市短期快速发展的商业模式,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短期效益和经济利益,转变为通过新产业植入、新空间营造、低碳环保发展来推动城市更新的新发展模式。

  ●环境设计围绕新产业植入不足。

  环境设计不只是重视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的过程,不仅要拆旧建新、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新产业植入的过程;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更要促发展、增活力、强产业,在生活环境品质提升、产业消费升级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带来大量新的生活需求、服务需求和就业需求,进而提高区域整体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环境设计围绕新空间营造不足。

  如何加强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与现代文化融合创新,如何加强业态发展与周边景观融合创新,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生,推动形成新的城市形态,是各地在推动环境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环境设计中低碳化设计不足。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更新环境设计的绿色、生态、环保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环境设计的“非低碳化”现象仍然存在,如产城隔离、区域通风走廊缺乏、共享单车布点和公交站点设计不合理以及绿色建造、清洁能源、水资源涵养、设施节能集成运用不足等问题,间接影响了城市自我循环,导致城市建筑和设施能耗的碳排放总量难以有效降低,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品质,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