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新闻中心>>
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 走好特色城市建设道路
- 时间:2025-08-18 09:20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李保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人民逻辑主导的社会主义城市,人民特质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区别于其他类型城市的核心特质。现代化人民城市以人民内核为引领,涵盖了蓬勃城市活力、优美城市环境、特色城市文化和超强城市韧性等多维特质。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对于建好高质量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建设道路意义重大。
城市的人民内核
人民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内在属性和城市工作的价值属性,决定了人民内核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特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人民内核强调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否满意的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在城市维度实现了有机融合。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核并不是抽象化的,而是和人民群众城市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综观人类城市历史变迁,承载梦想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在现代化条件下表现得更加突出。人民城市承载人民梦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题中之义和时代使命。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中,人民梦想是人民城市建设、治理与发展的重要指向,人民城市发展为人民梦想实现创造各种可能和提供必要条件。这既是现代化人民城市人民内核的时代升华,又是人民内核凸显的人文气息、人性光辉和人本内涵。
蓬勃的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不竭源泉。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是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建设、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人民城市活力存在于城市整体系统的多个维度,如人口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街区活力、街道活力等,现代化人民城市整体活力的呈现源自城市不同维度活力的聚合效应。
在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活力创造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氛围营造作为社会发展重要任务谋划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治理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要素的强大驱动。
从党和国家提出“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到提出“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等,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成为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城市活力增强的重要保障。
优美的城市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城市环境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治理的重要内容构成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实现协调有序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城市实践中凸显为人民群众对于优美城市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
在现代化人民城市主体性内涵中,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即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居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目标。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具体内涵虽有不同,但“宜”却彰显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绿色”底蕴,体现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顶层战略对于优美城市环境的高度关注。如若营造优美城市环境的实践缺乏,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定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
现代化人民城市对于绿色低碳优美城市环境的强调,意在为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优美城市人居环境提供新的模式、思维与路径启示。
特色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载体,魅力十足的城市必定是文化资源丰富和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伴随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硬实力,不再成为吸引人聚集于城市的唯一主导因素,特色的城市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影响人聚集于城市并激发城市认同感产生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让人民群众对于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提升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现代化人民城市何以吸引更多的人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真正魅力缘何而来?探索城市的文化个性,将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并熔铸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特质,这注定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升自身魅力的关键条件,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能够将人牢牢留在城市中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曾经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现代化人民城市要彻底走出旧有理念与模式的“禁锢”,特色的城市文化塑造成为必然路径选择。
超强的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指城市凭借自身力量(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等)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科学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综合能力,它是现代城市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构成要素。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时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这是丰富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的重大实践举措。
当前,同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治理面临的环境条件异常复杂,特别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气候及地质灾害等问题频发,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严峻挑战。这说明,一些城市在韧性能力建设方面是存在短板的。面对城市发展新的形势,建设超强韧性城市,提升城市自身韧性,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全力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征程中,超强城市韧性不仅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关键指向,还成为党在新时代谋划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及目标遵循。
作者单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