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以水为媒 因地制宜打造沪尚水乡

  ——上海金山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侧记
 

  60岁的上海市金山区农民陆大伯最近住进了一座“仙岛”。每天早晨,他在潺潺水流声中醒来,站在自家新房的阳台放眼望去,四周已是碧水环绕。阳光从远处雾气弥漫的水面喷薄而出,洒下点点斑驳。空中充盈着鸟儿们轻快的鸣叫,一片生机盎然。“自从搬到了水库村,每天都像是生活在梦里水乡。”陆大伯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以“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江南风貌重塑”为载体,在沪郊不断探索“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水系发达的漕泾镇水库村作为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因地制宜,始终围绕丰富的水资源深耕‘水文章’,突出做好水治理、讲好水故事、传承水文化,全力打造拥有良好生活居住配套设施的超大城市特色乡村新貌,形成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沪尚水乡,努力探索国际化大都市一流郊野乡村振兴之路。”金山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主任陈建新说。

  全面推进 小流域治理出新招

  水库村村域面积3.66平方公里,因水网密布、纵横交错而被誉为“乡村小威尼斯”。全村现有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村内70多个独岛、半岛,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

  村民杨叔叔是本地居民,世代靠打鱼为生。每天早晨他划动小船驶入中心河河湾,一幅色彩明艳的水乡画卷就在眼前徐徐展开,河道南边的湿地在河水中时隐时现,一座东西方向的观光栈桥横跨两岸,岸边一排排现代花园楼房整齐划一,白墙黛瓦,水清岸绿,充满着江南水乡的和谐和宁静。“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以前的河道堵塞、淤积严重,河水也发黑发臭,大家都很头疼。”杨叔叔回忆道。

  改变发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时。

  为打好“水清”底色、上好“水美”颜色、凸显“水韵”特色,2018年,漕泾镇针对水库村展开流域治理,目前共建成生态护岸24公里,生态防护比例达到100%,区域内无断头河,水系沟通率达到100%,全村水面率提高至40%,河道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或Ⅱ类水标准。

  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效,去年6月,水库村挂牌成立上海首家村级河长工作站,全面打通河长制工作的“神经末梢”。

  工作站探索了特色巡河治水“四五六”工作法:制定包括程序、责任、制度、考核等河长制层面的“四张清单”,让不同人员担任联络员、巡查员、宣传员、监督员、服务员,进行“五员治水”;采取问、巡、盯、管、督、改“六管齐下”的工作措施,多管齐下开展工作。

  目前,水库村河长工作站已经全面纳入漕泾镇建立的“一网管全村、一屏观全域”的工作机制。在工作站内的河道监控显示屏上,包括水库中心河、长堰中心河等8条河道都已经安装了实时监控摄像头,“目前,共有河道监控探头14个,治安监控探头16个及水库高空360度高清鹰眼2个,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水质、路面及区域整体情况,形成联动监管、一屏观全域的机制。”水库村河长工作站站长徐强指着大屏幕说。

  因地制宜 打造郊野村庄新风貌

  治理水环境只是水库村发生变化的第一步。“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流域治理、疏通水系远远不够,还需在整体规划上做文章,围绕平移居住点的建设,完善居民生活公共空间,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郊野风貌。”陈建新说。

  针对上海乡村农宅普遍存在的居住环境不佳与乡土风貌缺失问题,水库村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风貌、景观及建筑等方面设计。设计团队因地制宜,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打造乡村公共空间、建筑与古为新”3项策略。

  为凸显水库村的自然风景,设计团队运用传统中国园林手法,调整中心河岸线,形成围绕集中居住点的岛屿,以滩渡、菜畦、古树和长桥丰富村庄风貌,再现江南乡村“水田林路村”地理风貌,同时通过建设“藕遇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提升村民日常生活品质。

  在金山石化集团工作的顾先生,原本在改造前的水库村生活,后因工作关系搬离村子。自从水库村“改头换面”之后,顾先生回乡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总在工业园区工作,身心健康压力大,现在一有机会就回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绿色乡野的恬淡生活。”顾先生说。如今,从村民中心走过长桥来到菜畦,再从滩渡码头进入古树广场,徐行于“藕遇公园”,已成为顾先生茶余饭后的固定路线。相约农宅间、聚会果园里,成为他回乡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让房屋与自然相结合,让人文与景观相融合,让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让乡村环境更美好,此次水库村平移居住点一期的房屋建造也着力打造出了园林意象。“我们在乡村景观营造和农村不同户型选择方面做了有机匹配,通过设计,强调以村宅层次分明的屋脊轮廓来衬托中心河的宽广水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姚栋说。

  举目远眺,中心河河畔南侧2层高的现代花园小户型楼房映入眼帘,背后是交错排列的3层中户型与大户型,高低起伏、水平连绵的廓形创造了“范山模水”的画境美感。

  此次平移居住点建设,漕泾镇把最好的区位留给村民,“居住点一期东临村民中心、西接休闲水庄、南望水库中心河、北依休闲花海,位于全村最核心区域,占地约26亩,共建设房屋42套,2019年建设完成,2020年38户全部入住。”漕泾镇城建办主任金红介绍说。

  水库村还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将老村委会进行部分拆除扩建,改造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沐浴、就餐、洗衣等服务归并整合,形成一站式为老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建设村民中心,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智慧村庄、文化活动、健康教育等各种便民服务。

  1949年出生的严阿婆正在为老服务中心和几位朋友切磋牌技。“我们老人以前休闲娱乐没地方去,现在这个设施弄得就很好啊,我们每天都会来,有时候早上还没有开门,我们就在门口等着了。家里孩子要接我进城住,我都说不去,村里这么好的条件,跟住在城里也没区别了,真的很感谢政府!”严阿婆笑着说。

  已完成农民集中居住3万余户

  以水库村为代表,金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根据《上海市金山区村庄布局规划(2017~2035年)》,全区共有124个行政村,9.1万户农户总量,其中开发边界外7.3万户,到2035年,将有55%~60%的农户完成撤并。金山区将规划建设76个平移集中居住点以解决部分撤并农户的居住问题,预计共可容纳约2.2万户。从2019年到今年5月底,全区已完成5222户的农户签约。”陈建新说。

  据介绍,为快速推进集中居住进度,金山区加强工作指导,推出“1+7”系列政策,即“1”个全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文件和7个配套文件,配套文件内容涵盖村庄风貌设计、用地补偿、农户建房、建房监管、物业管理、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考核管理等方面。文件于2019年完成审核并下发给各镇,各镇因地制宜在区级政策文件基础上又制定了实施细则。

  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山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以农户自愿为原则,在推进此项工作过程中,金山区将尊重农户意愿贯穿工作全程,除在签约前征询农户参与意愿之外,还在风貌设计、房型设计、施工单位选择等方面征询农户意见,积极发挥农户的主体参与作用。

  “目前,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上海全市已累计完成农户签约3.12万户。其中,70%以上向城镇集中居住;15%向规划保留村平移。”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专班负责人曹平表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利于优化郊区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农业集约发展,“十四五”期间,沪郊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将持续稳慎地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丁 玲)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