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乡>>传统村落>>

古都城楷模 新时代华章——河南开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四

  本报记者 胡春明 常 越
 


  繁塔

  早在公元前8世纪春秋早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启封”改为“开封”。

  宫城居中、三套方城、开放街市——

  为后世都城树立楷模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北宋东京城是一座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城池,并由外向内依次筑有外城(新城、罗城)、内城(旧城、里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被称为“三套城”。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李合群说,北宋都城东京的营建体现了鲜明的“象天设都”理念,深受“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的影响。引水贯都以照应“银河”就是“象天”的例证。东京城在乾德三年(965年)引五丈河“贯宫城,历后苑”。东京城南北御街又称“天街”,州桥又称“天津桥”;南郊坛三层圆形,以象“天圆”。这些无不体现“象天设都”的理念,这些理念被后世的都城营建所继承和借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总规划师钱川说,北宋建都的东京,原是唐代的州城,经过后周扩建外城的新规划,整个都城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如三重方城的新结构;四条河流“四水贯都”形成对外疏通的新通道;宫殿和中央官署的新布局;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新建置;“廂”和“坊”的行政组织新系统;道路街巷的新格局等。北宋东京在南北西东四面建设了四条大街作为御街,以宫城为中心,经过里城的四面城门,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门,而南面的御街,具有中轴线性质,这是北宋东京新创的格局。

  “北宋东京在都城营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钱川说,北宋东京开放式街道的布局特点,打破了隋唐长安、洛阳的棋盘格街道布局及封闭的“里坊制”规划,成为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商业繁荣的“街巷制”都城,标志着古代城市由前期封闭型的城市向后期开放型的转化。而北宋东京三套城墙、宫城居中、园囿兴建、井字道路的城市布局对后世都城规划设计影响巨大,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都受其影响。金中都改建前,曾派画工至汴梁(开封),测绘宋代都城及建筑的图样,参照它的形制进行规划建设。金中都甚至将汴梁艮岳上的太湖石搬运来建造宫殿的园林。元大都则继承发展了宋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城摞城”——

  生生不息与坚韧不拔

  “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这是开封耳熟能详的民谣。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实证了开封“城摞城”奇观,让世人看到了一座古城朝代更迭的“年轮”:地下10~12米是战国的大梁城;地下10米是唐代的汴州城;地下8米是北宋的东京城;地下6米是金代的汴京城;地下5米是明代的开封城;地下3米是清代的开封城。6座古城叠压,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州桥遗址考古现场,记者了解到,考古发现遗存非常丰富,有道路、桥梁、河道、堤岸、庙宇、民居等,文物丰富,上下叠压,层理清晰。不同时期桥摞桥、路摞路、房址摞房址,真实再现了开封立体叠压型城市的奇观,首次完整揭露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汴河开封段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该遗址也是中国大河文明的有力见证,揭示了黄河与开封古城共生共存的关系。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瓷器标本5.6万余件。这些文物反映了运河航运辐射范围,为了解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南北交流和社会商业发展状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说,北宋东京城遗址的勘探发掘意义重大。“城摞城”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甚至被用于推介开封古城的一种宣传“噱头”。其实,更应从学术的角度看待开封“城摞城”现象。这种现象以立体的形式展示了自战国直至明清2000余年的历史和地层结构,它就像“活化石”,是古城历史的年轮,对其进行层层剥离,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使古城的研究从文献走向实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筑、布局、特点、规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1000多年间,开封这座城市不但中轴线没有改变,甚至城墙的位置和城市整体轮廓、主要道路和河道、居民区和园囿等城市肌理都没有改变,这在世界城市史上堪称奇迹。

  开封市副市长肖文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河在开封段是“地上悬河”,平均高出城市5~7米。因为黄河的泛滥、决口以及战乱等原因,历史上开封屡次被毁灭。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开封屡毁屡建,总是能在废墟上长出一座新城,出现了所谓“城摞城”现象,这充分体现了开封人民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发扬光大。

  继往开来——

  开封不曾封

  开封市考古专家刘春迎在《揭秘开封城下城》一书中写道:“开封厚重的历史绝不能成为压在开封新时代肩上的包袱,而应当成为开封未来发展的基石、开封前进的动力之源。让我们透过笼罩在开封历史上的层层迷雾,拨云见日,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光,让它照亮开封未来的行程。”

  是的,走进新时代的开封,高度珍视厚重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在6座古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开封,以“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以新出彩”的精神续写新的辉煌。

  开封市的发展眼光可谓高远。其规划目标是:弘扬华夏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化名都;其规划定位是:黄河运河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都城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品质生态宜居活力古城。

  肖文兴说,开封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封宋都古城风貌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双创双修、三位一体、四态融合、五个全域”理念,编制了《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为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落实各项战略要求和发展目标,开封将城墙合围的13.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划定“四厢二十坊”,坚持“小式建筑、限高十五、灰色基调、宋风宋韵”风貌管控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修补、保留、更新”四类实施措施,有效指导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准确落实各项保护修缮要求,高质量推进古城建设发展。

  站在开封古城高处远眺,13.3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内极少看到高大建筑,而且风格基调基本一致,视觉极其舒适,既能领略文雅的宋式景象,又能欣赏丰富的宋文化遗迹。

  天气晴和时,开封环城墙公园满是运动、休闲的市民,打陀螺、练石锁、滑滑板、踢毽子、唱戏,一派安乐祥和景象,仿佛是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2010年10月开始施行。开封城墙及周边历经10余年改造提升,基本实现了墙体贯通、绿道贯通、环路贯通、人防贯通及水系贯通的“五贯通”。

  肖文兴介绍说,宋都古城重点围绕城墙、古运河水系、中轴线三条主线,谋划五大工程,推动各项保护修缮工程。老城区杜绝大拆大建,实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一体推进,采取织补式、针灸式、绣花式的保护修缮手段守护历史文脉,保留街巷肌理,留下原住民,留下烟火气。

  复兴坊历史街区位于开封古城区的核心位置,这里有10多条街巷、160多处院落、6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0多处历史建筑。近年来,开封对辖区内的老旧街区进行提质改造,曾经破旧的街巷焕发了新生机,不但原住民都没有迁走,还有很多人来租房经营,人住后院,临街门面房经营名小吃,满是烟火气。很多书店、画室、非遗手工作坊开在这里。行走其间,能感受宋韵古城的底蕴。

  “让市民喜欢这个城市,不是单纯为文旅产业造一个新城让游客来看热闹,城市首先要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服务,让他们有幸福感,市民才能喜欢这个城市。以人民为中心,是开封市施政的出发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出发点。”肖文兴说。


  七盛角

  鹿尹是开封本地人,她在距离宋代金明池遗址不远处的金明广场开办鹿阁书院,内设宋代“四雅”体验馆,提供宋代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技艺展示和体验课程。鹿尹带领客人将仿宋研膏茶粉放入宋式建盏中,注入热水,再通过茶筅击拂,打出茶乳,淡淡的雾气与茶香飘散空中,让客人感受宋代文人的艺术生活,仿佛又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宋朝。

  一城宋韵,东京梦华。

  (本文图片均由开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提供)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