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规划成果>>

实施“三个五”工程 高质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 李绪先
 

  江西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新时代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近年来,江西省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三个五”工程,着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413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传统建筑2万余幢。

  坚持“五进”聚力

  强化保护意识

  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列入省级重大改革项目,由分管省领导领衔,推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重点推行“五进”行动。

  政策进条文。2016年,《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率先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近年来,又相继出台《江西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规划》《关于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活化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强化刚性约束。

  课程进党校。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课程进省、市、县三级党校,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抓保护传承的意识和水平。省级层面举办干部培训班、召开现场推进会,强化干部理论知识培训。县级组织部门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纳入村支书培训课程,分批次进行轮训。

  专家进乡村。成立省级专家库,组织规划、建筑、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力量开展“设计下乡”活动,引导高校、设计院所、企业派出专家团队建立“校村共建”“设计师驻村”等制度,建立“样式雷”学校,推动古建筑修复与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将传统建筑工匠纳入乡村建设工匠培训体系。全省现有传统建筑工匠队伍1468支,工匠总人数达1.2万余人。

  设计进农户。结合实际制定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清单、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管理办法,组织传统建筑改造示范,开展优秀农房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县、乡镇落实“图集+服务”,动员群众参与方案的选题、设计和评审,实现“我的房子我设计”。

  成效进考核。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7家单位开展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行动,将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区)高质量发展考评内容,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建立省直单位与传统村落点对点扶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年度向同级党委政府专题汇报等制度。

  坚持“五方”集资

  破解投入难题

  资金匮乏是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江西省坚持“多条腿走路”,探索“多元化投入”,着力解决投入难题。

  落实政策“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创建、重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申报等方式,全省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各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共计5.25亿元。抚州市、瑞金市、吉水县等先后纳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县),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4亿元。

  整合资金“投”。推动涉农资金向传统村落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叠加效应。近年来,省级安排专项资金超3亿元,各市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2.39亿元。积极整合其他行业资金,2023年,文旅部门安排5000余万元支持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修缮,农业农村部门投入近9000万元用于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信贷“融”。建立信贷支持传统村落保护机制,鼓励以县为单位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首批入库项目30个。目前已有6个获批,批复贷款金额18.52亿元。各地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打造特色金融产品。金溪县在全国首创“古屋贷”,已有11.88亿元用于2000余栋传统建筑修缮;龙南市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客家围屋保险协议,为60处客家围屋提供1.93亿元的安全风险保障。

  激活市场“筹”。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实施旅游收入反哺等办法筹措社会资金。

  鼓励村民“出”。坚持“谁受益、谁出资”,鼓励乡贤和村民出资、捐资、集资,参与传统村落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仅上年度,全省传统村落村民自筹保护资金约5276.9万元,村民捐款捐资约1802.5万元。

  坚持“五能”蓄势

  闯出活化新路

  对于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简单地作为瑰宝“供”起来,而是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活”起来,实现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

  优化居住功能。探索建立农房建设带图审批、按图施工、依图验收制度,引导群众对传统建筑进行合规化改造,让传统建筑成为“外表五千年,内部五星级”的宜居宜业新住宅。全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第三方评估,不断优化生产生活配套,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

  挖掘文化潜能。通过“项目规划、包装升级、市场运营”等方式,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村规家训、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价值功能。全省有401个传统村落完成村规民约上墙,376个传统村落完成村史族谱编写。

  释放产业动能。依托特色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让传统村落既能吸引“流动人”,又能长期“留住人”。全省建成“毛笔村”“白莲村”“蜜桔村”等特色产业传统村落267个,吸引回乡“新乡贤”1865人、“新村民”5250人,共有12.5万村民原地就业,全省传统村落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28.53万元。

  突出数字赋能。依托VR(虚拟现实)产业优势,打造传统村落“线上博物馆”“数字档案库”“网络直播间”等新兴载体,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拓宽数字化直播渠道,让传统村落插上数字化“翅膀”。央视《“县”在出发 古村新韵》大型融媒体直播中,江西专场在线围观人数超10万。启动拍摄以江西省传统村落为主题的百集国际文史纪录片,线上连载、线下推介,首集播放量超1500万人次。

  提升品牌效能。通过举办传统村落“寻宝”“村跑”“村晚”等活动,打造四季采风“古村行”、跟着赛事“古村跑”、驻足写生“古村漂”等品牌,让赣中的“赣鄱文化村落”、赣东北的“徽州文化村落”、赣南的“客家文化村落”、吉泰盆地的“庐陵文化村落”以及赣东的“临川文化村落”走近你我。

  江西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统筹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高质量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真正让传统村落存于历史、活在当下。

 
 (作者为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