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乡人物>>

刀笔坚石写华章——观赵德震书法篆刻艺术

  国网讯 杳杳冥冥莫问涯,雕虫篆刻道之华。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人们或许熟知书圣笔下的翰墨之情,或许了然吴生绘图的千古佳话,而其中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彰显于方寸之间的艺术——篆刻。

  初夏,记者专程采访了徐州市醉心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赵德震老师,观其刻刀下的金石华彩,方寸间彰显朱白之美,字里间流露金石之韵。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记者来到艺峰印社时赵德震老师正精心研究一款闲章,竟没察觉有人造访,记者也无意打扰,便在一旁静心观看。只见赵老师一手握石,一手执刀,在章坯上丈量几下,便用刻刀的刀角部位切削石面,刀刀力道十足,刀行之处线条爽利、流畅。冲刀、切刀各种刀法在他手中如戏水游龙,令人应接不暇,一方篆体闲章作品一气呵成。

  “实在不好意思,刚刚在干活了,你们来了我没有察觉。”抬头见到记者,赵老师抱歉的说。

  在互表情礼之仪后,赵德震老师带领笔者参观了他的艺峰印社。赵老师的印社虽不大,但几个展柜里陈设的琳琅满目的石料、印章、和其他收藏品,着实让记者饱尝了一顿印章文化的饕餮大餐。

  在所有展品里,有一方硬币一样薄的双面印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这方印章不同于其他,石料很普通,没有印纽也没有华丽的外表,方寸大小,尤其是他们的厚度极薄,就是那么薄还是双面篆刻。

  当记者问到这方印的来由时,赵德震老师笑答:“这方印伴随我很长时间了,它是我年少时所刻,当时条件差,但是对篆刻很是痴迷,拿了个章坯子,刻完后又不舍得另刻,便刻了磨,磨了刻。这方印原有三寸长,我是用双面,磨了刻,刻了磨,久而久之便成了现在这般模样。虽不是什么好的石料,但我一直把它留在身边,不舍得丢弃,它不仅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我人生道路的座右铭。”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德震老师在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艺术的精神很是感人。

  书法篆刻泼云烟,闲情雅趣伴心田

  生性随和的赵德震老师见笔者对翰墨丹青抱有极大的兴趣,便引领笔者来到他的创作斗室之中,一张六尺长案,成堆的宣纸和各类书籍已然充斥了整个房间,赵老师说,这便是他的精神殿堂。随后赵老师向记者讲解了书法篆刻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并现场讲解和演示了书法。

  赵老师说:“现在的年轻人,较为浮躁,研习书法时追求行草的行云流水之势,若写的好固然是好,但若随性而为之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打好坚实的基础,从研习篆、隶、楷做起,学习其中的沉着浑厚之气。”随后,赵德震老师执笔定睛,写下“观海听涛”四字,四字古朴浑厚又不乏激情,笔墨力透纸背,时而破涛汹涌,时而详如镜面,动静结合,既有篆书笔法,又有隶书之意,饶有味道。

  在与赵老师的长聊中,记者了解到,赵德震老师从年少时便痴迷书法篆刻,师从张俊之,为其金石篆刻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孜孜研习书法篆刻,尤其擅长篆、隶、金文,而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创新,终成就自己的书法篆刻风格。

  赵老师拉出他之前篆刻的几大箱子印章向记者介绍,这只是他这些年篆刻的一小部分,这些年具体篆刻了多少方,他自己都没有统计过,但是好多印章刻好后他多会在一本小册子里印上一个,然后在下方注上具体的日期和内容。每每翻看这本小册子,赵老师都会乐在心中。

  “字由心生,你用一颗浮躁的心去写书法,去搞篆刻,那么你得到的不过是一幅工匠之作罢了。以前年少时我总是不断的研习临摹古人的作品,但归根结底没有自己的东西,而现在我把书法篆刻看做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在受其熏陶的同时,你会慢慢的感受其中气韵,并结合自己的心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赵德震老师意味深长的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结束的路上,脑子里竟浮现赵德震老师手握伴其几十载的“薄印”,卧于庭前交椅上,举头闭目,折扇轻扇的情景。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展云舒。正是因为多年来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执着追求造就了拥有豁达胸怀的赵德震。而他对艺术道路的坚持与宁静而致远的品性更佳值得大家学习和发扬。

  (图文 记者 蔡广银 吴 冉)

  

\

 

  比火机还薄的印章

  

\

 

  和本网记者交流

  

\

 

  一箱子的印章

 

(责任编辑:崔凤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