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八十七处优秀历史建筑有了『智能管家』

  □ 徐维晨
 

  老建筑蕴藏着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上海市虹口区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优秀历史建筑散落在城区的各个角落。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让优秀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

  最近,虹口区为87处优秀历史建筑安装了2000余个智能传感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科技手段打造动态监测体系,为优秀历史建筑撑起数智“保护伞”。

  雷士德工学院在1994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于2022年完成修缮。如今,雷士德工学院已安装27个智能传感器,24小时动态监测“建筑体感”,有效落实应急处理措施,避免因建筑变形、人员非法施工对建筑造成的损害。

  这一监测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自动化监测手段已日趋成熟,该项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手段有效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与配置,建立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对建筑进行动态监测。智慧模型将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一旦建筑变形总量达到报警值或施工触发预警时,系统将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位于昆山路227号的一处老式公寓是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有不少居民在此居住,公寓的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海派风情与人文底蕴。由于这处公寓的人居密度较大、房屋年代久远,在信息采集、自动监测等方面有着智慧化升级需求。为此,虹口区也在这里安装了43个监测振动的智能传感器。

  据了解,根据《关于上海市安装优秀历史建筑智能监测设备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系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应用场景智能监测设备技术要求指导意见》,虹口区牵头组织四川北路街道、北外滩街道等,按照不可损害原则和融合原则推进智能监测设备安装。安装中,尽量采用外观不可见的监测设备,对于建筑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优秀历史建筑,原则上每个平面或立面至少安装1个设备;对于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优秀历史建筑,按照面积适当增加。

  位于多伦路上的永安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建筑面积约为2.1万平方米,是典型的连列式石库门房屋,弄内共有住宅155幢,厨房、卫生间基本为多户人家合用,随着生活需求日益增多,居民对建筑功能性的渴望也逐渐增强。在永安里安装的130个智能传感器丰富了建筑监测手段,通过动态监测建筑的本体老化,及时发现擅自拆除、违章搭建、破墙开店等人为破坏行为,更好地保护了永安里房屋的建筑外观与结构。

  如果建筑墙面出现异常振动,根据智慧模型研判,将形成“专人专案”的处置流程,数据将实时上传至上海市一网统管网格化平台,分级预警派单至相关部门,通过网格化案件派单、PC(个人计算机)端管理及应急指挥研判等,实现“观、管、防”三端联动统一,打造历史建筑保护监管专项场景。

  目前虹口区87处优秀历史建筑智能监测设备的数据已与上海市城运系统历史文化应用场景对接,实现数据交互。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动化监测手段将促进虹口区优秀历史建筑项目监测数据、政府数据的有效融合与处理分析,破解优秀历史建筑日常监管难点,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也有助于加强优秀历史建筑的动态保护和利用,让优秀历史建筑真正“活”起来。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