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落实保护新理念新要求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 时间:2025-10-20 10:35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鞠德东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不仅体现了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战略重视,更揭示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城市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文明的容器与精神的熔炉,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提供了根本指引。
崇德向善
锚定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等具体要求,将其纳入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应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城市发展新阶段的宏观背景下来审视。
“崇德向善”首先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它强调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指标、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上,更要注重文化、道德、精神等“软实力”的培育。“崇德”是基础,它要求在城市社会中形成尊重道德、遵守规范的良好风尚。“向善”是方向,指向善良、友爱、互助、奉献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动力。“崇德向善”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软实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价值根基与精神引领。
强调“崇德向善”,是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战略部署。它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经济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崇德向善”是为城市立魂、铸魂的工程,旨在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格和向上向善精神气质的现代市民,打造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的文明之城、温暖之城、幸福之城。这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生动体现。
体系完善
提升文明城市内涵的重要支撑
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纳入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任务中,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转变。它不再仅仅将城市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和功能容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记忆、有品格的文化和精神共同体,是从功能城市迈向文明城市的升华。保护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根与魂,为“崇德向善”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深厚的土壤。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名录的完整性、保护对象的系统性、保护工作的统筹性、保护实施的综合性以及保护管理的全流程性。强调完整性,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强化全时间周期保护要求,注重讲好建党、建国和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故事;强调系统性,需要进一步拓展保护传承空间范围和对象类型,将各类保护对象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加强历史地段等新类型的认定和保护;强调统筹性,要完善城乡保护传承体系管理层级,构建国家—省—市(县)的三级管理制度,强化省级保护传承体系的抓手作用;强调综合性,需要进一步突出保护为基、以用促保、融入城乡的总体要求。避免僵化保护,要强调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强调全流程,需要完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资源普查—完善名录—测绘建档—规划编制—建设实施—管理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管理和闭环管理机制,着力解决遗产屡遭破坏的问题。
风貌管理
深化文明城市美学的重要手段
城市建筑风貌是文明底蕴与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是公共秩序与社会和谐的空间基础,也是人本精神与美好生活的载体和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将完善建筑风貌管理制度纳入到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任务中,必将有力推动城市建筑风貌管理和特色塑造工作。
完善城市建筑风貌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工作在城市风貌塑造和建筑风貌管控中的重要作用。要强调依托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挖掘,彰显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将完善城市建筑风貌制度纳入文明城市建设,不仅进一步强调了“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统一,还更加拓展了文明的内涵。通过城市建筑风貌的有序管控,让城市空间呈现出更高更优的整体气质、文化品格和审美格调,通过管理和塑造物质空间的“硬环境”,来滋养和培育社会文明的“软实力”,让文明变得更可感知、可触摸、可沉浸其中。
最终,我们希望形成这样一种城市:它不仅在功能上便捷高效,在空间上更加优美宜人、在风貌上更加各具特色、在文化上更加有根有魂。它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在彰显着文化底蕴、讲述着城市故事、滋养着生活于此的市民,这样的城市也会迈向更高水平的文明形态。
总之,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对“人民城市”本质的回归,是理念的革新、内涵的深化、路径的明晰和机制的创新。它深刻回应了守护城市灵魂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新时代课题,城市发展唯有传承千年文脉、厚植家国情怀,方可建设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崇德向善之城。
(作者系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