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构建历史与现代共生互荣体系

   姜岩 董钰 赵柏翔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要求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保护从“点状”的遗产保护扩展到“体系化”的保护传承,首次将建立“城市风貌管理制度”纳入国家部署,以制度化手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审美品格。

  在古都西安,历史文脉已深度融入现代肌理。永宁门下,金甲武士手持仪仗阔步而出;城墙上,身着汉服的游客与晨跑的青年在雉堞间擦肩而过……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构建历史与现代共生互荣的体系化保护框架,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

  完善保护体系

  为文脉筑牢传承根基

  从“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到“完善保护传承体系”,这一转变揭示了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升级。不仅要守护具体遗产的“形”,更要延续城市文脉的“神”,为文明传承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推动应保尽保,构建系统保护格局。要深入贯彻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要求,从时间纵深、空间广度、要素精度等方面描绘好保护传承的蓝图。《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西安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2023~2035年)》等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使得西安贯通古今、涵盖全域、囊括各类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清晰、完善,更是在统筹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探索出地方的先进经验,对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有着重要作用。

  完善制度保障,夯实保护根基。要深入学习新理念、新要求,将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设计。西安市印发实施《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的通知》,推动修订《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有效提升了保护传承工作的支撑强度和保障力度。

  强化风貌管理

  用文脉彰显城市面貌

  城市风貌是文脉的外在表达,其管控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精神特质的延续。要通过风貌管理将历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让文明气质看得见、摸得着。

  保护格局肌理,传承营建智慧。西安整体保护北院门等3片历史文化街区,严格管控明城墙内13.5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延续了周秦汉唐以来的九宫格棋盘式都城肌理。通过“守正不守旧”的实践,将周礼择中立都、隋唐轴线对称、明清城防体系层层叠合,在现代化发展中维系了“山河环抱、经纬纵横”的古都气象。

  实施微更新改造,延续特色风貌。城市更新中,要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和活化利用,盘活老旧空间资源。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里,艺术涂鸦墙映衬着新鲜的果蔬,咖啡香与市井吆喝声交织。这座由旧厂房改造的“一楼烟火、二楼文艺”空间,正是老旧空间通过“微更新”焕发新生的典范。

  健全管理机制,保障长效治理。一方面,需构建“全域覆盖、分层管控”的风貌空间治理体系,通过空间层级传导和要素分类管控实现系统治理;另一方面,应从强化刚性约束、促进部门协同、创新技术支撑、深化公众参与等多角度,不断健全风貌管理的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倾注民生温情

  让文脉浸润百姓心田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保护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历史文脉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文明城市的源头活水。

  提升居住水平,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居民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2024年,西安市全面完成汉长安城遗址区市政自来水管道铺设及通水,彻底解决遗址区13.3万常住人口的饮水问题。当水管贯通这片沉寂2000年的遗址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得到了温暖的诠释。

  延续社区生态,维系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保护原有社会网络、本土文化与生活习俗,不搬迁原住民,让居民留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层情感联结。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12个社区约3.5万户原住民,延续了回坊“围寺而居”的社区网络和“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商住格局,进一步促进了社区自管自治、街区宜居宜业。

  收入提质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传承好“非遗”、老字号和传统产业,让居民享受到历史文化带来的经济红利。在北院门,当地政府通过定向推送适用政策、定制税惠扶持方案,助力“非遗”制作技艺、老字号等文化传承守正,“老字号税惠红利”正转化为居民钱包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明城墙根下的青石板路到回坊的传统民居,从民国公馆的木窗棂到工业遗产的红砖厂房,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空间,正通过体系化的保护与活化,成为西安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鲜活注脚。面向未来,西安将持续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强化风貌管理,让每一处老房子都成为文脉传承的载体,让每一条老街巷都延续城市的独特气质,推动建设文明城市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

  (作者姜岩系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分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董钰系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分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赵柏翔系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分院工程师)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