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海绵小区建设助力打造“自由呼吸”城市

  ——泸州市酒城中心(南区)海绵型小区示范项目
 

  □ 孔 烨 刘方华 雷雪飞

  

  经过海绵化改造的小区一角

  

  泸州酒城中心俯瞰图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筑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滞蓄、调配雨水,在硬质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建筑小区的建设或改造中,对缓解城市内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打造“自由呼吸”的美丽城市有着重要作用。泸州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发展机遇和载体平台,在泸州酒城中心(南区)海绵型小区示范项目中,坚持在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管理等全过程中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合理利用地势条件与周边排水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有效降低了雨水地表径流,实现了75%的雨水就地消纳。

  策略:

  系统分析、因地制宜、恢复自然

  泸州是一座典型的丘陵城市,地形坡度较大,产汇流速度较快。降雨期间,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快速排入管网,造成市政管网处于高负荷状态,降大暴雨时管网无法负担大量雨水,易造成场地内涝灾害。项目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合理利用小区内地势条件与排水条件,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力量控制了小区年径流总量、延缓了径流峰值。

  系统分析,强化径流总量与径流污染双控。项目通过对酒城中心(南区)内部与周边汇水区域的分析,明确汇水范围,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结合雨水管网布局,设置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雨水先经过海绵设施消纳,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削减径流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实现对雨水的渗滞、净化作用,缓解区域内涝与雨水管网的排涝压力,削减径流污染。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植入“海绵基因”。酒城中心(南区)整体地势高差较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道路、中庭小广场多采用渗透铺装,并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将形成径流的地面雨水通过导流沟引至地势较低的雨水花园内部,进行下渗、滞蓄、净化;对靠近绿地的建筑立管采取断接的措施,让屋面雨水通过断接雨落管转接进入雨水花园,使其得到充分的滞留与净化,多余雨水通过雨水花园内部的溢流式雨水口溢流排入市政管网。

  恢复自然,统筹雨水控制与景观设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近自然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控制雨水径流,在以雨水控制为重点的同时统筹兼顾了景观设计效果。结合泸州本地植物特色,选用芦竹、美人蕉等耐涝、净化作用较强、景观效果较好、便于维护的植物,确保海绵设施功能有效发挥。项目以可持续的自然排水方式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在减少排涝压力的同时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海绵型小区。

  成效:

  制度完善、控制径流、示范带动

  项目结合实际,采用系统分析、因地制宜、恢复自然等策略,坚持全过程管控,形成了以下三大成效:

  制度完善,全程高效管控。泸州始终将完善的海绵管控制度作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项目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管控:规划阶段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指标纳入规划设计条件;方案设计与施工图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绵办严格审查并出具相关审查意见;建设阶段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按图施工,其间海绵办成员多次到现场进行踏勘交流,严格把控海绵设施的质量;工程竣工验收前,开展海绵设施测量,复核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层层把关、严格管控。此外,泸州还非常注重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在项目雨水排口处安装监测设备,对建设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纳入海绵城市监测管控评估平台,对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

  控制径流,延缓径流峰值。项目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空间,结合绿地景观,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已建成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措施,对小区雨水进行有效的滞蓄、净化,减少地表径流量,削减径流峰值,实现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的目标,延缓雨水径流峰值30分钟,有效缓解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降低了城市内涝风险。

  示范带动,奠定良好基础。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坚持灰绿结合,根据排水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海绵措施,强化径流总量与污染双控,兼顾海绵设施的景观效果,充分发挥绿色设施的综合效益,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泸州海绵城市重点示范项目之一,为泸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他城市海绵型小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