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以文化传承铸魂 让城市魅力凸显

  □ 徐 萌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对新时代城市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等要求凸显了文化传承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通过文化传承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成为推进中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构建全域全要素的文化传承新格局。城市作为文明积淀的时空载体,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与文物古迹上,更蕴含于整体空间格局与环境肌理中。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将历史城区、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古树名木等多元要素纳入整体保护范畴,同时注重对城市“无形文脉”的梳理与保护,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节庆、方言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物质与非物质、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相统筹的全域保护网络。例如北京市专门制定《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通过统一的风貌管控、业态调整,整体保护见证了700年城市建设发展的中轴线,留存了北京历代积淀而成的空间格局,彰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文化思想。

  创新活化路径激发文化空间新动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实现,关键在于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点。在“以用促保”理念指导下,活化实践正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走向功能再生。这种活化利用并非简单的商业化改造,而是在保存历史底蕴的前提下,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使用价值。具体而言,可通过文化展示、创意产业、特色商业、休闲旅游等功能转换方式,让历史空间融入现代生活,探索多样化的场景营造方式;借助数字技术、艺术装置、沉浸体验等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例如江西省景德镇市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延续彭家弄陶瓷业态,复兴陶瓷文化体验空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TIT创意园引入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新功能新业态新活动,在保留城市工业记忆的同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育文明素养塑造城市精神新内涵。需推动文化场馆常态化免费开放,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再现、故事讲述等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读书讲座等惠民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文化认同和文明习惯。例如南京市将城墙保护与全民阅读相结合,在城墙内部文化空间举办文化讲座与读书活动,使文化遗产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成为滋养市民心灵、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完善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新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合力。应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志愿者队伍,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例如广东省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共同缔造委员会工作机制、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创建社区总规划师制。目前,多地正逐步探索居民、专家、设计师广泛参与的协作模式,实现规划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商,促进社区空间环境的共建共治。

  未来,应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创造未来的资源,建设好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副院长)

上一篇:便民改造 老小区成幸福家园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