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绘就美丽城镇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 时间:2025-11-12 09:54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从规划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等维度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城镇特色风貌的传承与创新。本报推出专题报道,刊发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经验,敬请关注。
杭州市钱塘区新湾街道:
治水焕颜盛陵湾
生态惠民添新彩
新湾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月松
杭州市钱塘区新湾街道充分挖掘“湾”历史,再现城田相映、产城相融的钱塘盛景。完成1公里盛陵湾景观长廊、2公里“一纵一横”滨水景观、15条河道综合整治及水体治理,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工作,致力“还湾于民”。
几年前,盛陵湾曾是一幅“人进水退”的乱象:违章建筑侵占河道、生活垃圾随意入河、污水排放缺乏监管,昔日美丽的“母亲河”沦为水质浑浊、异味弥漫的“龙须沟”。其污染问题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也存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严重破坏周边生态平衡,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治理需求迫切。2017年,借助全面深化“五水共治”的政策东风,盛陵湾迎来蝶变契机,新湾街道秉持“直捣病根、对症施药、精心护理”的思路,为盛陵湾开展精准治水行动。
为彻底改善盛陵湾水质,新湾街道分阶段实施精准整治。一是下“猛药”疏堵:2017年将盛陵湾流域1.2公里范围、111家沿岸违章建筑纳入两岸综合整治计划,于当年年底整体完成;同步推进河床清淤,当年9月完成全长4.5公里河道的淤泥疏浚,扫清水体流通阻碍,激活河道自净化能力,让“死水”变“活水”,助力水质好转。二是开“复方药”巩固:针对岸上“病灶”,以数字技术、人工排查为支撑,2017年9月完成流域居民聚集区截污纳管工程,为分散农村居住点新建生态污水处理设施,以“生态沟渠+生态净化区”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同时搭配生态净化廊道、民间河长巡河等长效措施,持续巩固治水成效。
在改善水质的基础上,新湾街道推动盛陵湾提质升级,沿河打造滨水公园。公园以“乐水为民”为核心理念,融合水生态景观与民生需求,建设亲水平台、水榭亭廊,环绕三色塑胶跑道,配套娱乐健身设施、亲子郊游区、学生户外区,实现“景美人和”的设计目标。2020年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共建村、共裕村、共兴村、新南村推进绿道建设,目前已完成东岸3公里绿道施工。
如今的盛陵湾,花海叠潮展现四季风光,沙地人家留存乡愁记忆,杏棉满地传递富足幸福感,不仅提升了城镇整体品位,更为群众提供了优美、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
“五聚焦”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
莼湖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腾平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实施“向海”战略,围绕“莼山臻湖,蓝湾海港”形象定位,依托渔港经济区、经济开发区、滨海旅游休闲区“三大板块”,紧紧围绕“滨海大湾区中心街道”的总目标,以打造“区域副中心街道”为引领,全力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
聚焦产城融合,构建区域全新格局。拉开城镇整体框架,加速推进产城融合“2224”项目规划落地,架设路网格局、优化区域功能,实现拥湾发展,全力打造奉化东部新中心。稳步推进尹家、碶头区块整村拆迁,为产城融合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聚焦民生福祉,营造群众幸福生活。幼儿园“民转公”顺利完成,新增2所公办园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26.28%,聚力打造“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圈”。积极推进宁波标准化老年食堂和3A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养老助餐突破25.8万人(次),充分利用老年食堂、养老院、邻里助餐点和第三方餐饮机构,完善“15分钟为老助餐服务圈”建设。成功探索“礼堂+‘非遗’”“礼堂+服务”等模式,村级“15分钟文化生活圈”实现全覆盖。
聚焦发展增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3家、区级三星级绿色工厂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拥有发明专利26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党建引领共富实践,以街道“强村公司”为依托,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串联“莼菇方舱”、烘谷中心、屋顶光伏、中草药种植等强村富民项目,“莼菇方舱”共富工坊获评市级示范共富工坊,乡村振兴开创新局。
聚焦品质提升,焕新和美宜居环境。相继建设省和美乡村13个、省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市浙东民居样板村1个、市农房改建示范村1个。西坞—莼湖“魅力乡野”县域风貌区上榜省级第二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区域面貌增颜提质。
聚焦多元治理,打造共治共建格局。积极构建涉海涉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全力打造“海上枫桥”莼湖样本,莼湖街道综治中心荣获宁波市首批“枫桥式”综治(矛调)中心称号。反走私宣传成效显著,桐照村获评全国反走私综合治理普法教育示范点。街道获得法治浙江建设优秀街道、宁波市“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平安建设领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绘就全域美丽宜居新卷
平桥镇党委书记 金仁善
近年来,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锚定“中国滤料第一镇、高品质天台副中心”战略定位,紧扣“五个现代化”要求,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发展路径,推动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
聚焦“内外兼修”,在环境上下功夫。一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将“一溪清水”“座座青山”融入城镇。2024年以来,后村未来乡村等项目全面开建,新增和美乡村26个。二是推进城镇绿色发展。完成始丰溪绿道等项目建设,提升居住环境;大力推进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园区规上企业光伏发电基本全覆盖。三是丰富镇区品质内涵。推进住宅小区开发,实施“空间换地”,加快安置小区建设,提升山区群众居住条件。
聚焦“惠民有感”,在生活上做文章。一是一体化布局基建。坚持以中心镇为枢纽向周边乡镇辐射,统筹规划与县城、周边乡镇的基建衔接。二是全域化畅通路网。打通思泉北路等一批断头路,建成天台第一座斜拉索大桥蓝天大桥,推动纬一路和蓝天大道北段工程建设,提质升级农村道路120条。三是系统化提质服务。合理优化镇区教育、医疗、文体等功能布局。建成投用平桥中学综合楼、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等项目,新增和合书吧2家、老年食堂助餐点10家等。
聚焦“向新攀高”,在产业上深发展。一是激活“工业圈”。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推进花前工业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提质增效,建成工业用地“用而未尽”项目23个,盘活存量工业用地300余亩。二是丰富“文旅圈”。打造“美丽乡村之旅”“问道养生之旅”等4条特色旅游路线,花溪游乐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投用。三是拓展“共富圈”。探索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培育打造6家“强村公司”、36家“共富工坊”,提供就业岗位1388个,58户低收入农户月均增收2700余元。
聚焦“融合共生”,在人文上重挖掘。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推进空间重构。结合美丽城镇建设方案,围绕“小城大爱”加强重点区块设计,建设“诗画平桥”现代化集成展示场所,打造传承城市记忆、创新时尚活力等多维融合的现代化美丽城镇。二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功能重塑。推动“15分钟文化圈”覆盖,新建社区文化驿站6个,联合学校实施“艺术驻村计划”。三是以“非遗”为载体,推进古韵重现。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易筋经文化、黄茶文化等文化基因。
聚焦“智慧联动”,在治理上寻突破。一是“一个平台”统筹整合。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推进综合信息指挥室、镇智慧治理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指挥、智能分析、协同运作的“平桥微脑”,向上接通县级相关平台,向下贯通村级全科网格,推动基层治理应用贯通、数据融合。二是“一组机制”集成贯通。借助平桥镇基层治理中心、“数字e站”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交互,协同管理。三是“一种理念”和合共治。以“和合理念”引领自治、以“德治工程”树标杆、以“法治新风”润民心,推广矛盾调解18法,促进矛盾纠纷“案结、事了、人和”。
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
一城故事一江潮 景镇共融齐发展
盐官镇党委书记 谢晓峰
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依托“一城故事一江潮”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潮”“城”一体、“景”“镇”共融,打造共享、共富、共美的现代化美丽城镇。
赓续历史文脉,让文化更生动、传承更鲜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理念,推进千年古城复兴工作。在特色街区植入“古城新生”元素,建成陈巳生历史资料陈列馆。唱响地域品牌,连续30余年举办传统观潮季,央视直播15次,持续扩大潮城海宁影响力。引入“潮乐之城”IP,产业投资105亿元,通过前导策划、弹性空间预留、全周期跟踪,探索运营前置新模式,扫除运营整改和投资退出隐患。
优化产业格局,让产业更兴旺、城镇更有感。着力完善农业产业平台,实施“钱江潮”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构建“基地—冷链—市场”全产业链体系。锚定电子信息、五金机械两大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串联绿色廊道、村郭河湖等城乡节点,打造“古韵潮生”共富风貌游线,今年传统观潮季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
全域一体发展,让城乡更融合、生活更美好。优化空间布局,将闲置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累计建成130个文化礼堂、居民会客厅、功能室等文化空间,推动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扩容提质。突出以人为核心,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安置公寓房1700余套、公园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生态绿道约22公里、公共停车位5600余个、公共充电桩约700个。
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
山水田园共生 生态经济共赢
方山乡党委书记 叶利永
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是一座坐落于浙西南群山之间的千年农遗小镇,近年来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和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创新机制三大路径为核心,绘就了一幅“山水田园共生、生态经济共赢”的现代化美丽城镇画卷。
生态筑基,重塑山水田园之美。方山乡以《青田县汤垟乡—仁庄镇—方山乡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蓝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村”六要素综合治理。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封山育林、溪沟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有效修复生态基底,龙现村等村庄重现“溪水潺潺、稻鱼共生”的田园景致。同时,结合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腾退土地用于耕地复垦和农旅景观建设,打造千年农耕文明主题游览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打卡。
文化铸魂,激活侨乡历史底蕴。作为华侨之乡,方山乡深挖“侨文化”与“农遗文化”,将闲置老宅改造为文化展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乾奎故居”修旧如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成为展示华侨家国情怀的窗口;侨乡记忆馆、世界货币收纳馆等则通过老物件、钱币收藏,生动诠释“创业天下”的青田精神。此外,以“稻鱼共生系统”为核心,建成稻鱼共生博物馆、研学营地等18个科普场馆,推出“全球农遗专线”“农遗精品旅游线”,常态化举办开犁节、丰收节等活动。
创新机制,建设侨助共富营地。方山乡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产业层面,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养模式,2025年全乡稻鱼共生面积2117亩,年产值2328万元;文旅领域则引入元宇宙技术,开发农遗公园虚拟场景,打造“鱼多多”数字人IP,推动农遗文化“破圈”传播。此外,依托“一村一品”战略及积极开展的双招双引、侨团结对、华侨结户、共富对话等活动,石前村、根头村等发展农遗商店、特色民宿,形成“村村有景、全域共美”的新格局。
方山乡正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以“稻鱼小镇”为定位,串联农遗文化、华侨精神与自然景观,打造全域美丽的大花园格局。重点推进奇云智竞云谷数字产业项目,引入游戏开发、休闲度假等业态。同时,深化“15分钟品质文化圈”建设,优化文化讲堂、驿站等公共服务,推动生态、文化、民生协同发展,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力。
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
以产兴镇筑平台 城乡融合开新局
常山县委常委、辉埠镇党委书记 琚东风
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紧扣“工业主阵地、生态门户区”发展定位,系统推进园区联动、设施覆盖和公共服务提升,构建“镇域、园区、村社”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与发展效益显著增强,平台框架基本形成。通过项目共谋、资源共享等路径,辉埠镇有效探索出“平台做强—产业做大—村庄做活”的共富模式。
拓展平台支撑,夯实共富根基。辉埠镇将产业平台作为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围绕“强镇兴村”目标,全面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区域协同力。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统筹推进园区扩容、集镇提质和村社衔接,打通园区主干道,优化镇域交通网络,构建起贯通“镇域—园区—村社”的协同发展体系。推进职工公寓、标准化厂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满足企业用房与用工需求,实现“居住—配套—就业”链式服务。
推动产村融合,激活共富动能。立足村庄资源禀赋,辉埠镇因村施策推动生态资源、区位优势与集体资产转化为多元富民产业,促进村庄由发展边缘走向协同核心,实现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与集体经济稳健增收。例如,童家村打造“童紫鸡”品牌养殖基地,三年内养殖规模翻倍,获评省级“巾帼共富工坊”;盘活闲置资产,建成综合公寓、标准厂房与研发楼,年租金收入超200万元。路里坑村以“两山”理念为指导,从原来的“石灰村”吃上“生态饭”,打造“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目前,全镇已建成14家“共富工坊”,覆盖养殖业、手工艺、庭院经济等多种业态,群众“家门口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共同富裕脚步不断加快。
创新联动机制,实现发展共享。辉埠镇建立健全镇村联动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壮大与群众受益互促共进,“共建—共兴—共享”格局加速形成。设立零工市场与就业培训点,增强村民就业创业能力;建立灵活工时制度,高效对接企业用工与村民就业,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幸福食堂与照料中心全覆盖,累计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餐服务10万余人(次),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辉埠镇将继续深化“景、镇、村、产”融合,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工业旅游结合,努力打造“山水与车间共生、镇区与村落共荣、产业与百姓共富”的现代化美丽城镇,为全省山区共同富裕贡献辉埠智慧。
温州市瑞安市马屿镇:
“微改精提”绣出美丽城镇新面貌
马屿镇党委书记 陈 早
“微改精提”旨在找准“小切口”,实施“微改造”,实现“精提升”。温州市瑞安市马屿镇推行“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针对群众关注度高、改造意愿强、整治效果明显的区域节点实施“微改精提”,以桥下空间、绿地公园、景区等公共空间为载体,深耕当地人文,聚焦未来乡村理念,绣出现代化美丽城镇新面貌。
从细微处着力“桥下空间”,扮靓乡村风景线。马屿镇结合“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要求,开展龙丽温高速公路马屿段桥下空间综合提升工程,改造提升桥下节点6处,整治面积达11445平方米。节点改造因地制宜,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增加人文景观的同时,融合体育运动、休闲游憩、泊车等功能,提升后的“桥下空间”,从原来的草木荒杂变为绿意盎然,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村民的“文体空间”,如联丰村桥下空间节点配备了齐全的健身器材、游乐设施设备,搭建了百姓大舞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成为村民的“文化空间”。
从微改造着眼“乡村边角”,打造乡村“宝藏之地”。协山村在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着眼房前屋后边角、村内闲置地,打造“微菜园”“微庭院”,不但解决了环境卫生的难题,也让村民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如今村里共建成“微庭院”“微菜园”35处,一步一景,处处是“微景观”。马北村则为孩子们搭建了儿童乐园,依托文昌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在空闲处引入卡通、动漫等元素,为儿童打造了集研、学、游于一体的儿童主题公园,深受喜爱。
通过办节庆串联“微改精提”景点,擦亮乡村旅游幸福底色。自“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马屿镇不断为景区村庄增添浓墨重彩的靓丽景点,粮食工坊、共享农场、农业时光走廊等一个个项目陆续完工并成为“网红”打卡点。此外,旅游“金名片”圣井风景名胜区开展的“微改精提”项目——“圣井胜迹”,提升了沿线景观,完善了景区配套设施,建成了集学习道家文化、避暑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中心景区,既满足观光旅游需求,又提升村民生活品质。马屿镇乘势承办了瑞安市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圣井杜鹃花节、儒阳市集节庆活动,涵盖问道圣井、杜鹃花海、山野艺宿、江桥街市、儒阳市集五大观光场区,串联起各个“微改精提”景点,广邀游客走进乡村,品味自然、体验民俗。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