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遗忘之地”变身“活力之匙”:首钢园区西十冬奥广场更新

  □ 薄宏涛

  

  【项目概况】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项目(N3-3转运站等8项)为首钢西十筒仓区改造建设项目,位于首钢园区西北角,是百年首钢建设的肇始之地,承载了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民族梦想。

  基地区域是园区主要高炉附属工艺设施区,其中转运站、筒仓、料仓是高炉供储料设施,联合泵站等是高炉冷却泵送和除尘附属工艺设施。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以下简称“团队”)通过“忠实保留和谨慎加建”,令工业遗存不再是寂静、萧瑟和冰冷的“遗忘之地”,变身为热烈、积极和温情的“活力之匙”。整个建筑群在保持工业遗存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近人尺度的插建和加建缝合了工业和人体尺度的落差。基地内散落的工业构筑物通过谨慎织补,再现了既有工业肌理,同时又将工艺导向的工业布局转化为人性导向的城市布局,以充满敬意的方式表达了对工业文化的有机传承。

  肇始之地:现代工业的民族梦想

  首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企业。1919年落址石景山,1938年遭日寇强占,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回归新中国怀抱,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园区经历系统性的技术改造和提升,1994年钢产量攀升到全国第一,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书写了不同的时代篇章,这也更彰显首钢承载历史之厚重。如果将视线拉回到历史的起点,会发现首钢选址石景山脚下,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北侧的西十货运支线提供物料运输、西侧的永定河提供工业用水,以及石景山脚下利于建造厂房的花岗岩基础条件,这一系列要素都使得这个承载民族工业崛起众望的重工业项目落位于此。

  与首钢百年发展历程相对应的是北京市域版图的变化,在100年前的北京市域版图中,首钢在地图的索引图里,处于相当偏远的位置,它跟城市的关系是疏离的,两者之间是广袤的田野。到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市域版图开始逐渐扩张,曾经那些跟城市疏离的企业,彼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比较“暧昧”。到了2000年,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路向西19公里,彼时北京市版图已经和首钢的版图合二为一。这其实表明,首钢的发展、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腾退等一系列的动因源于城市发展的内因的推动。这也是一个城市化率的问题,我国目前平均城市化率为57%,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相当高,没有过多的城市空间可供开发利用,这就为一些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重工业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机遇,也是时代召唤下推动的一种崭新城市发展范式的探索。

  敬畏土地:忠实保留和谨慎加建

  百年岁月里的企业沿革、城市版图扩展、城市经济地理变迁历史,都一一映射在首钢这片园区。所以对于这个项目,从设计角度,团队更希望以对于土地敬畏的方式进行一种忠实保留和谨慎加建,更多地是梳理和顺应原有工业遗存呈现出来的样貌,然后通过更新呈现出它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转换,以此表达对于工业文化有机传承的敬意。

  在向首钢设计院的工艺总师反复讨教之后,团队逐渐对完整的工艺流程建立了清晰认知。项目所在的基地位于整个首钢园区的最北端,这也是百年前企业的肇始之地。里面一共有8栋建筑,有转运站、主控室,还有压差发电控制室以及一些料仓等,在工艺流程上都跟货物的储存和运输相关联。从卫星图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个非常宏伟复杂的工业巨系统,而这个地貌的形成也是人工化为自然,它的因循机理来自工艺流程一个基础的推演这样一个空间状态。

  从总图的层面,可以看到非常复杂的控制性轴线,一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不会呈现如此复杂的轴线系统。同时在基地里面有很强烈的尺度对冲:巨大的、百米长的料仓、几百米长的皮带通廊,也有很小的建筑,人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尺度压迫。所以团队要做的就是一个最基础层面的梳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曾经工艺导向的工业布局转化为人性导向的城市布局;二是在巨系统和微系统两种尺度之间建立起一种尺度的关联和衔接,团队通过植入中尺度和小尺度的新建、插建建筑,从而缝合工业建筑和人性尺度之间的关联。

  在顺应场地原有肌理的同时,团队也希望提升其自然品质。所以在外部有秀池、石景山、永定河等宏伟自然环境的同时,团队也希望在原有比较萧瑟的工业场地内结合不同维度的绿化,让园区重新焕发自然生态活力。通过在大尺度建筑之间进行一些单层或者双层的中小尺度的建筑缝合,让人近尺度在园区里面游走时不再是感受到一种巨大尺度的压迫,而是可以让人亲切驻足的场所的尺度关系。同时为适应北方的气候,团队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一些内部动线的缝合和连接,所有使用的办公楼宇可以通过内部的连廊和架空空间完成到达中央餐厅和国际会议厅的完整动线,都是能够进行空间串接的。

  工业遗存的更新普遍存在功能不确定的问题,所以在对包括国际会议厅、中央餐厅以及一个以渐进式更新逻辑推演出的面向城市打开的星巴克咖啡店,团队都是基于这样的功能设定,这也是新建、插建和改建部分空间的关系。在进行工业遗产改造时,团队必须突破一系列技术桎梏,比如混凝土结构表面附着了保温层之后进行表面的做旧处理、抗震加固、防火涂料的处理,以及锈蚀钢板表面保持历史原真性的耐候漆处理,让它能够呈现出清晰的新与旧的对话,既能看到传统的、老的混凝土建筑的历史风貌表面,同时也可以清晰看到加固之后的样貌。

  与此同时,在新建建筑外立面,由于既有工业遗产已经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空间系统,团队希望尽可能减少建筑的开启对外立面的干扰,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方式,比如内倒内翻的开启、外装饰玻璃翼片的遮挡、水平的装饰百叶和水平开启窗之间的隐藏等,来达成新建筑在未来使用的功能状态,使其门窗开启而不造成过多对于工业构建复杂性的叠加。

  原有的转运站是混凝土结构,在旁边团队使用钢结构加建垂直交通体系,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两者的差异性,体现了新建部分和原真历史部分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历史和当下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它的风貌肌理和它曾经的生产动能和被改变功能之后创造的崭新城市生活之间的动能形成一种联系对话。

  在现场勘察时,团队看到位于联合泵站西侧的小水塔非常有意思。上位的城市设计规划里面并没有约定进行保护,但团队希望它能够成为建筑内与外对话的一个窗口。如今它变成了奥组委展厅里面的一个环幕的影厅,展现国人在冰雪运动上的历史传承。

  设计初心:城市复兴的支点

  提到渐进式的更新也包括一级安保线外的星巴克咖啡店,它是干法除尘器和压差发电的控制室。在设计巡场时,团队认为保留现场余存的单层框架完全不会干扰干法除尘器蒙德里安式的工业构成美的呈现,这座原定拆除的建筑也因此被保留了下来。在团队看来,这栋小建筑或许会是二级安保线内为城市生活提供更多贡献可能性的关键。现在的星巴克咖啡店通过内部楼板的提升,提供了一种轻盈的水平漂浮感,形成新和旧的对话。在设计之初,团队提供了一些园林式游走的方式,一系列的露台和景观互融的逻辑让它拥有了更好的公共性和城市性。团队也担心北方的这种建筑是否能够为人们所认可,但从实际使用过程来看,有大量的人愿意在这个空间使用它,它跟奥组委的开放空间形成对位和叙事关系,这样一个小工业建筑改造之后,拥有很强的城市公共性。而这个公共性作为整个首钢园区改造的起点,团队不单要为奥运期间所有的使用者提供一个良性的办公环境,也要考虑奥运之后它重新打开面向城市怀抱的时候,应该成为为城市服务的公共空间和活力附着的场所。团队对奥运前周期、奥运中周期和奥运后周期三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考量。

  改造之后的西十冬奥广场肌理样貌基本沿袭了原有地形地貌的关系。无论中外,对原有历史风貌的尊重是建筑的基本逻辑,在已开发的土地上进行重建或再利用的建构,一定比在未建设的土地上更有意义。更新之后,筒仓街、开放的五边形天车广场,包括星巴克咖啡店南北广场以及秀池周围打开的城市公共区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棒的城市热点集聚地。

  相信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整个区域将进一步焕发活力。通过针灸式的更新,用若干针灸建筑的基点激发整个园区活力,让更多世人关注这块土地,让这块土地重拾信心,让这块土地重新纳入到城市怀抱,希望它导入的崭新的产业功能能够在更大的维度上,不单做到独好也达到共好,为城市作出更多贡献,这也是团队希望能够达成的打造城市复兴起点的设计初心。

  (作者系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本文为作者在第一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获奖项目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由常越整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