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吉林松原:织就生态绿网 构筑魅力家园

  ——“全域海绵”引领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样板区建设
 

  □ 刘英杰

  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也是每一座城市的理想,更是每一个人的向往。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南端的松原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美丽城市,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多年建设,一个以公园绿地为点、绿道绿廊为线、周边山水湖泊等为面的“点线面”相融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在松原织成,城市的亲水特色和生态魅力充分彰显。

  

  中山公园

  

  口袋公园

  

  查干湖

  

  查干湖

  

  一江两岸鸟瞰图

  

  恒大御景湾小区

 

  中山公园鸟瞰图

  

  锦江大街雨水管线施工 张加新 摄

  

  光宇盛世华城小区内涝积水 沈成前 摄

  标本兼治保生态 滨江亲水增特色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人水和谐,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松原市积极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开展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扛起了松花江和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为此,松原市落实《查干湖治理与保护规划(2018—2030年)》要求,编制了《吉林省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实施方案》《查干湖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查干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0年)》等规划和方案,积极创新生态实践,扎实推进查干湖生态水土保持、查干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实现查干湖水体动态转换。

  有了制度的保障和规划的引领,松原市开始了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有机结合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建设,聚焦保护和修复天然河流、湖泊、坑塘等自然水系,着力构建良好的水城关系。依托自然江河、松原灌区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建设实施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黄金水道”,构建了引、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体系,向西部地区的重要湖泡、湿地供水,回补地下水,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为水留空间、留出路。2017年,松原市抓住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契机,实施引水入松,重点推进了72个湖泡的沟通连接工作,增加湿地、草原、水面及旱田灌溉面积,形成70公里长动态循环的城市地下补水体系,在江南城区形成总面积37.12万平方米的水域,对改善江南城区的水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生态的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系统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松原市还强力推进无名泄支河道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标本兼治。沿岸新建截污干管,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清理约17公里的河道垃圾,拆除河道旁旱厕30座,无名泄支河道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对道路、老旧小区、公园绿地进行海绵化改造,促进雨水源头下渗,减少雨水面源污染,控制合流制管网的溢流污染。建设市区江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及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市区江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力图通过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水溢流至松花江的水量,保障松花江的水质。

  根据监测数据,纳入国家考核的“两江一河”4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标,优于国家要求的Ⅳ类标准,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查干湖整库区水质提升至Ⅳ类标准,“湖亮、水清、岸净”也成为现实。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查干湖畔,详细了解查干湖生态保护工作和旅游业发展情况后,给出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高度评价。

  在完成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后,松原市并没有就此停住脚步,而是展开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自身的水生态优势,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赏心悦目的滨江亲水生态乐园。

  松原市内江河纵横,泡沼众多,水资源丰富,尤其松花江水穿城而过,具有天然的水生态优势。近年来,松原市始终坚持一江两岸协同发展的原则,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目标,全面推进两岸沿江开发,着力把沿江带打造成防洪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和旅游休闲带,积极打造生态亲水城市。

  为充分利用好江水穿城而过这一优势,松原市全力加快沿江开发,规划建设完善沿江景观步道、公园以及两岸绿化、美化。松原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以更高标准打造一江两岸,目前已委托国内顶尖技术团队编制了《松原市“一江两岸”详细规划》,包括“一江两岸”城市设计、滨江景观提升规划等内容,规划将重点妥善处理人、江、岸,白天与晚上,冬天与夏天等关系。2023年将重点实施江北滨江绿廊改造工程、儿童公园改造工程、纳仁汗公园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对绿廊和公园内部的休憩步道、健身广场、景观亭廊、景观小品、亮化工程进行整体提升,美丽的江边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打卡的首选之地。

  里外兼顾建“海绵” 城市宜居添魅力

  一座充满魅力的美丽宜居城市,不仅“面子”要赏心悦目,“里子”更要配套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正是“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重要措施之一。2018年10月,松原市被评为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城市,此后便开始了海绵城市建设之旅,并于2022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松原市和很多东北城市一样,排水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由于排水管网建设标准低、中心城区缺少排涝水系、松花江高水位造成排水顶托等原因,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长期处于疲于防汛、内涝看海的窘境,雨季出行不便更是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对此,松原市以海绵城市建设统领中心城区的城建工作,采用“蓝绿灰”相结合的措施,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优先源头减排,从小区、道路、绿地改造入手,扩大城市透水面积,提升渗透能力。完善管网排放,打通锦江大街、哈达大街等雨水主通道和地表行泄通道,清淤排水管道,改造泵站,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强化蓄排并举,对幸福、儿童、苏力德等城市公园进行改造,增加地表蓄水空间,提升城市滞蓄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韧性。

  截至目前,伯都讷南街雨水管线改造项目、规划十二街周边道路雨水管网建设项目、幸福公园周边道路地表行泄通道建设项目已经完工,哈达大街、锦江大街等雨水主通道以及沿江泵站能力提升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今年将对城区的管线全面清淤、增加雨水入江口,在锦江大街、镜湖南路新增城市水系,全面提升松原市排水防涝能力,力争到2025年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时,城市不发生内涝。

  海绵城市能够蓄存水分、涵养水源、减少城市内涝,也能够优化生态、提升城区品位,使城市更宜居。因此,松原市将海绵理念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有机融合,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将各个海绵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小区是市民居住的主要载体,也是市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空间。松原市是在扶余、前郭两座县城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的,虽然建市较晚,但60%的建成区面积为老城区。松原市以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在小区改造设计方案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一方面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解决内涝积水、雨污合流、雨水面源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精巧设计,增绿造景,美化市民生活空间。

  对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时,首先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在需要翻修道路、排除内涝、增加车位、打通生命通道、提升绿化的区域,沿途布置透水地面、碎石渗透带、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溢流通道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先进海绵体进行消纳、再排往市政管网的路径。与此同时,在海绵化改造时将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民生愿望变成现实,对旧楼进行外墙粉刷和保温改造,对供水、供热等管网进行改造,增设庭院绿化和健身器材,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实效。

  松原市计划在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期间,将中心城区2005年前建成的小区全部进行改造。截至目前,江北文化康城、富江苑二期、康庭雅苑、江南光宇盛世华城、九州名城、丽水花园等小区正在改造中,预计于2023年5月完工。

  公园承载着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松原市高度重视公园品质提升,在海绵城市示范市建设过程中,对幸福公园、龙华公园、儿童公园等总面积约为213万平方米的公园进行改造,将海绵理念融入到公园体系建设之中。一方面,利用公园内的苏力德湖、镜湖、天鹅湖、中山公园湖,提供28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空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公园的品质,为市民提供休憩锻炼场所。在公园改造中,突出精品化和多元化,设置健身设施、娱乐设施,融入文化元素,实现公园形态、社区生活、径流管控的有机融合。

  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增绿添彩,提高绿化空间品质。计划在东外滩、如意广场、松杨广场等地方新建14处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去处。

  此外,由于松原市建市之初城市绿化覆盖面非常小,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要求将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及江北公园的围墙全部拆掉,并取消公园入园收费,实行开放式公园。此举将城市公园由江北一个公园变成儿童公园、那仁汗公园、成吉思汗公园、苏力德公园、巴尔达公园等多处休闲娱乐场所,既增加了城市绿化覆盖面,又提升了城市形象,更满足了市民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的需求,实现了“人在画中走、车在绿中行”的美好景象,真正达到了园林城市标准。

  未来三年,松原市将统筹推进“全域海绵”与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水环境综合保护、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锚定“严守查干湖生态底线、带动松花江流域保护”的工作目标,以松原市带动松花江生态带海绵城市建设,努力建设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样板区。

  本文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李华玉提供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