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乡人物>>

让中国“海绵”走向世界

  海绵十年,韧性自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不仅为缺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理论与方法。海绵城市历经十年时间的创新实践探索,在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初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宣传展示十年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中国建设报社特此推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征集活动,具体工作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全面统筹。本期特邀业界知名专家畅谈“海绵十年”。

  □ 吕永鹏

 

 

 吕永鹏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入选水业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Urban Water Journal》等期刊的同行评议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海绵城市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水系统突出问题、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举措,是“国之大者”。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十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累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1990年至2013年,我国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可持续的水系统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哈尔滨等地对生物滞留设施开展了研究;上海、昆明、杭州等地开展了绿色道路示范研究,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高架快速路全线31公里均采用透水沥青路面铺装,上海世博园浦东园区所有道路都采用透水铺装,上海临港新城、浙江宁波慈城新区、湖南常德、江苏昆山等地有片区尺度的深入探索。

  自2013年“海绵城市”提出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技术文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于2015年、2016年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城市,在城市规模、地域、气候等方面都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三年的试点,累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且在试点片区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不仅老百姓有切身体会,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试点区域(近80平方公里),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成功经验,被写入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发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报告,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三部门自2021年起组织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公布3批次共计60个示范城市名单。这些示范城市,在基础条件、积极性、地域特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3年集中建设,示范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比如,福建南平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相结合,将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一个全域海绵体,在水美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洪涝联治,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山地海绵城市标杆。广东汕头将海绵城市建设与修复山海生态廊道相结合,将污染严重的大型煤场码头修复成独具海滨邹鲁特色的城市公园,同时解决了周边区域的防洪排涝问题。浙江金华坚持“与洪水为友”理念,统筹建设“三库连通、三溪治理”工程(“三溪”是赤松溪、通园溪、回溪,“三库”是指三溪上游或周边相关的山口冯、山下吴及长岭三座水库),并加强数字化联排联调系统建设。安徽芜湖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长江大保护相结合,有机串联江、河、湖,打造“长江中下游大城市织网联圩洪涝统筹样板”。

  2023年6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中方分享的关于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引发各方关注与好评。其间,联合国人居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还签订了关于支持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协议。笔者有幸参与了部分交流和调研,结合单位十余年海外工程项目设计的探索以及国内数十个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作如下建议:

  一是,问题导向,系统总结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需要帮助的国家普遍存在资金匮乏、饮用水缺乏、洪涝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因此应总结形成可在海外复制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以及一批低投入、少运维、快成效的“小而美”治理方案。

  二是,标准引领,不断输出中国方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鼓励结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装备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推广中国标准,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英文版已经由国际水协会正式出版,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划、设计、建设、产品、监测、运维等一系列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输出。

  三是,搭建平台,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拟订对外援助政策时,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凭借“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中东合作论坛”“世界城市日”等国际平台的便利条件,同参与国建立共建合作机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加大对海绵城市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