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厚植新阶段发展优势 以保护传承赋能城市更新
- 时间:2025-11-24 08:45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陶诗琦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其有机融入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握发展阶段,推动保护工作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伴随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建立并完善,抢救性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面向新发展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一方面,其所承载的独特记忆与文化价值,正成为吸引创新人才与特色业态的关键资源;另一方面,许多老城老镇也面临人口结构转型与社区活力减退的现实压力,新功能、新需求与历史空间如何协调成为关键议题。如果说城镇化是发展的“流”,历史文化遗产则是发展的“源”,城市更新工作中,应当充分彰显遗产价值,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推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整体保护,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品位。
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对提升城市品质与治理能力起重要作用。城市更新工作会涉及各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做好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不仅要保护已公布的各类遗产对象,还要保护和阐释城垣轮廓、历史轴线、街巷肌理等构成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的保护要素。从杭州的“三面云山”、南京的“虎踞龙盘”到青岛的“红瓦绿树”,很多城市在整体保护中,传承了传统格局与独特风貌,展现了独特的城市魅力。例如拉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在传承藏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线路、景观视廊沿线的建筑风貌管控,充分彰显名城魅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社会人文综合效益。
城市更新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维度综合施策。随着城乡人口大规模迁移趋缓,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与遗产的关联度愈发紧密,这些遗产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对其保护传承首先应该强调社会属性,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2001年以来,绍兴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坚持最小干预,推进整体保护工作,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住环境改善,延续水乡传统生活习惯,最大限度保留市井烟火气,保住了老房子,留下了老居民。
——尊重本底特质,吸引创造城市发展活力。
历史城市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在保护更新中切实提升其人居条件和功能活力。要依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塑造特色场景,在尊重历史本底特质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城市中的特色功能片区,吸引新业态、开发新功能,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建议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中,探索完善用地等配套政策,适度允许传统居住区、工业遗产所在地块在保留原有用地性质的同时,兼容一定比例的文化和消费类建筑功能。
(陶诗琦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一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