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规划>>热点追击>>
让历史文化照亮城市文明之路
- 时间:2025-11-24 08:4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冯小航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城市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城市风貌管理制度,系统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这一重要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又彰显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智慧,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历史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6.89万处历史建筑,都在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是承载人民共同记忆的空间载体、维系情感乡愁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历史文化街区被拆除、传统风貌遭破坏,不仅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削弱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工作的核心内容,确保城市发展既面向未来,又扎根传统。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特有的人居理念和营建智慧,如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国先民“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徽州的天井和马头墙、岭南的骑楼和趟栊门、西北的窑洞和夯土墙等,沉淀了古人适应地理气候的科学智慧与建造技艺,至今仍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着宝贵的本土经验和创新灵感。历史文化遗产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又丰富的艺术情趣和美学精神,北方四合院的沉稳对称,江南水乡的灵巧通透,闽南大厝的飞檐红砖等,皆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于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能够助力塑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一座文明的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更要有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书院宗祠中的家风家训、红色革命遗址中的英雄事迹,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市民的价值观念,成为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十余座名城设立的名城保护日,已成为市民庆祝和纪念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节日,通过尊重历史、珍视文化,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北京胡同、上海里弄、广州骑楼等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不仅保留了城市记忆,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交流空间。目前,全国建立了“名城守护官”等120余个名城保护志愿者组织,这些在老街老巷中出现的公众参与,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联结市民情感纽带、培育互助友爱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座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然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物质与精神共生的城市。只有保护好历史文化根脉,才能让城市有温度、有底蕴、有灵魂,进而“以文润心,以文化人”,培育出更加文明、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未来应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治理、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冯小航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五所副所长)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