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城乡规划>>城市案例>>

“海绵+轨交”引领绿色出行新风尚

——昆山市轨交11号线项目系统打造多功能海绵城市生态廊道


 
 下沉式绿地一角

 
 项目一角

 
 下沉式绿地

 
 项目鸟瞰图

  在昆山,一条36公里的轨道交通串联起苏沪昆三地,成为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走廊;在昆山,一条自西向东的绿色纽带串联起城市公园,打造了“先锋城市,宜居花园”的城市客厅;在昆山,一条高品质人居生活的活力大道,实现了交通圈、公园圈、商业圈、生活圈的四圈融合。这条昆山地上线路最长、截面最宽、辐射面积最大的多功能海绵城市生态廊道,就是由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轨交11号线项目。

  项目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探索城市交通廊道更新方向,丰富了公众出行方式,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深度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圩区为基本单元,辐射沿线16个圩区288平方公里,打破道路与周边地块红线壁垒,系统梳理圩区水系和沿线市政管网,整合串联周边蓝绿空间,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蓄滞功能,实现圩区循环和全径流管控,成为昆山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超级生态廊道。

  织补蓝绿网络

  助力城市海绵系统

  项目统筹优化“蓝-绿-灰”空间,整合零散蓝绿资源,将沿线城市公园、道路绿地和周边水系纳入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提升了流域尺度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项目在做好自然基底保育的同时,强化生态系统框架。通过工程建设,“缝合”14条城市绿廊,打开星溪公园、莲湖公园等19个公园界面,升级10公里带状绿地,形成了一条超级公园大道。

  项目根据沿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技术手法,优化道路雨水传输体系,将雨水管网与周边湿地水系相连接,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蓄滞和净化功能,实现良性的水文循环。项目合理利用现状地形,本着轻介入、微改造原则,统筹功能与景观,优先将雨水径流导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精细化海绵风貌。项目为昆山市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更新转型为优质生态产品的成功典范。

  强化雨水管控

  保障城市排涝安全

  项目海绵体系以江南平原河网地区特有的圩区排水单元为基础,系统梳理圩区水系,以“一圩一策”的方式制定径流管制策略,重新整理沿线市政管网,联动圩区河道,纳入水循环体系,同时依托站闸智慧化改造提升等,建设覆盖源头海绵、排水管网、排涝泵站、河湖水系和防洪堤坝的“联排联调”智慧调度系统,提升区域应对暴雨的能力。

  结合项目建设,新改建雨水管网41公里,管网标准按照5~10年一遇设计,新开河道6.4公里,拓宽河道7.2公里,充分保障城市排涝安全。沿线雨水管网的运维充分利用智慧水务平台,实现雨水管网信息化平台数据收集维护,并实时监测易冒水点,实现对排水管网的动态管理,有效提升排水系统运行效率。根据模型校核,经海绵化改造后沿线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

  根据圩区施策

  打造区段特色海绵

  项目根据地块性质、道路红线内外空间、功能需求等,将全线划分为5个段落。近郊综合保育段充分挖掘轨交11号线影响范围内的生态潜力,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围绕阳澄湖、傀儡湖水源地环境复育,提升圩区生态功能。西部新城生态宜居段以莲湖公园、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公共空间纳入圩区调蓄体系,拓展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老城焕新段联动城市更新,着力提升城市管网建设水平和老城区防涝标准,围绕居民宜居度打造高质量公共空间。东部新城花园疗愈段以路面恢复带动绿地提升,构建圩区循环体系,调节微气候,营造东部新城健康街区。区镇永续发展段强化路面恢复段海绵功能的植入,凸显海绵优势,带动区镇海绵城市建设。

  以东部示范段为例,项目打破了地块和市政道路雨水系统的传统界限,统筹海绵体系,利用道路海绵空间汇集东部医疗中心客水,引导地块内部雨水进入道路下沉式海绵花园,串联医院内部雨水系统,构建“地块—道路”一体的无界海绵体系。此外,在入河雨水排口末端,设置循环水泵,联动东部医疗中心雨水管网、沿线市政管网、桃花江、洞庭河水系,构建良性的水循环街区,为水质持续稳定保驾护航。

  探索细节管理

  实现多重良好效果

  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项目对于工程细节开展深入探索,尝试引入新技术与新产品。采用导流型的平侧石做法,斜切的平石设计及大开口侧石进水,大大提高了海绵设施的进水效率,也便于进水处清理维护。针对侧分带生物滞留池的侧石处理,试验了石笼、小坞磅及加高侧石横向植筋等不同方式处理,实现稳定侧石的同时,避免了设施过度生硬,还减少了工程材料使用,降低海绵设施整体造价。全线溢流井设置多样化,结合各段落海绵设施结构形式特点,充分利用新建雨水口或改造现状雨水口,设置溢流井,灵活使用成品与定制产品,实现溢流功能的同时,也保证了隐藏式的景观效果。将建筑垃圾与绿化废弃物进行再生产,形成回填介质、绿化覆盖物等资源,用于轨交11号线沿线海绵设施建设。项目还广泛运用了本土化生产的回填土,既保证了植物生长,又起到净化雨水作用。

  改善人居环境

  供给优质生态产品

  项目联动优化织补城市慢行系统,与南北向19条慢行廊道对接,强化一线串六环的慢行体系,营造了城市活力慢行网。串接6个慢跑环、36个活力模块,44个服务驿站,实现了功能融合、资源融合、文化融合、服务人群融合的慢生活网络,为市民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沿着轨交11号线,从虹祺路站去森林公园晨跑,在时代大厦咖啡驿站小憩,在玉峰山顶俯瞰城市全貌,在文化艺术中心站去看一场展览,在莲湖公园站去打卡一家网红餐厅。这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出游的路、健身的路,联动优化织补城市慢行系统,营造城市活力主动脉,打造了集交通、海绵、景观、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绿道,以江南的氛围、江南的尺度、江南的色彩、江南的符号塑造了人文活力场。

  轨交11号线构建了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空间格局,集成多元道路设施,满足了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引领了出行方式转型,也促进了城市可持续低碳发展,让生态风景更加优美、让公共体系更加智慧,也让人文生活更有温度。

 
 图文由昆山交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上一篇:“点睛之笔”描绘“诗画山水”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